《凛冬之棺》(2018)

徐瑾阅读的本土推理小说较少,读过的作品也只有紫金陈所著《无证之罪》、《低智商犯罪》,陆秋槎著《元年春之祭》,陈浩基所著《遗忘·刑警》、《1367》、《网内人》,和密室作品集《品脱猫·密室》。那是徐瑾正式踏入推理这个小圈子没有多久时发生的事了,《元年春之祭》给他留下了弥足深刻的印象,无论是诗词歌赋、祭奠习俗、或是犯案诡计,都让他这个新人兴奋不已,而且给出了10分的高分(虽然他现在认为这个分给的太高了), 陈浩基对于社会人心冷暖的把控收放自如,《网内人》的人物描写差点没把徐瑾共情地气出高血压。这些作品都别具一格,然而我国推理文学的进展还是十分有限。

徐瑾经常听人说我国的推理小说仍处于婴儿学步的状态,哪怕有少量精彩的文章,但是,借用《Showmanship for Magicians》中的一个观点:“当某个产业的99%都是中下等的,那整体也将被那样定位。” 徐瑾觉得,这背后的因素有许多,不能单纯的说是作者的文学功底的问题,还有社会对于推理文学的支持力度、警方对于办案的消息隐瞒、读者们对于推理文学萌芽阶段的作者要求过高,在追求刺激的同时又追求真实。种种矛盾的问题似乎严重影响了我国推理文学的发展可能性,但是,推理人推理魂,抱着对于逻辑和正义的一腔热血,无数的作家前仆后继走上这条不被人看好的道路。其中就有这本书的作者,鸡丁,即孙沁文。

基本信息

凛冬之棺

作者:孙沁文

主观评分:9 / 10
推理难度:7 / 10

故事简介

在庆祝陆家家长吴苗的生日之时,离奇的密室连续杀人案围绕在陆家缓缓展开。暴雨倾盆,积水漫过地下室的门,为何死者附近干燥无比?证人守在门口,凶手如何进出密室?悬空房间,凶手如何让被害人尸首分离?

主观描述

怀揣着一丝期待,一丝平静,一丝质疑,徐瑾开始阅读这本书。事实上,在徐瑾之前为数不多的本土推理阅读过程中,最让人从逻辑层次上感到满意与惊喜的,只有龙牙喵咪咪所著《最后的瞬移魔法》(收录于《品脱猫·密室》),因此他很期待这本被冠名“我国的密室之王”所著的作品,就从结果而言,这样的期待得到了应得的回应。

首先,徐瑾他想要强调一点,他本人阅读的取向很简单,在虚构的推理世界中找有限的真实。推理文学作为一个虚构的作品,作者经常要向故事发展妥协而不得不安排看似巧合的偶遇,让嫌疑人自然而然地登场,就如同舞台剧一样,所有的出场角色在虚构的世界通过一连串的故事关联在一起。因此,从虚构的内容中吹毛求疵,找寻真实的依据本就无理取闹。徐瑾坚持,只要在书中描述出来的诡计在逻辑层次上可行,现实中能有相对应的映照,那么这部作品就应当被评定为合理的。有些时候,读者们甚至应该在推理的过程中刻意忽略一些细节问题,留给作者进行解答,否则,任何虚构的推理作品都可以被挑出无法实现的可能性,那么阅读推理小说,体验逻辑闭环的快乐不就毫无意义?

对于这部作品,徐瑾的态度很坚定:这是一部有着极高完成度和优秀构思的作品,它既能凭借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符号,打破阅读的第四面墙,又能保持虚构世界的独特性。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是时不时产生的母语羞涩,在已知作者背景的情况下阅读,角色的对话会不由自主地套入现实情境,任何不自然的对话都会造成母语羞涩。也就是说,就徐瑾现在浅薄的阅读经历而言,我国作家对于人物的刻画,叙述的手法,似乎还有待加强。在这一点上,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做得很好,或者说译者翻译的很好,对话的模式非常本土,很少有跳戏的部分。

受制于体裁,徐瑾只能从作品的结构上来简单评论两句。本作的结构很巧妙,利用童谣预言三个密室,利用人物间的交互再来个反转。虽然徐瑾认为最后的反转十分的刻意,但是能用完整的逻辑闭环把这个舞台上的所有人物、线索、细节串联在一起,也足以体现出作者优秀的创作和布局能力。

逻辑推理部分

三个密室之谜,徐瑾推理出了最后一个。第一个密室确实十分折磨人但却是最有创造力的一个,没有想象力真的无法理解。根据作者的后记,这个脑洞来源于他的生活,这一点很有借鉴意义。第二个密室是本作的精华,这个密室的关键要素起到了扭转全局的作用,这也让我想起了江户川乱步在《一张收据》中提出的观点,一个物件随着解读视角的不同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结果,这个密室的小细节让我回想起了阅读《心灵侦探城塚翡翠》时的感受,虽然这个密室有个小细节不是很令人信服,徐瑾个人认为这个密室应该有个更好的创作构思。第三个密室徐瑾个人认为很简单,作者给出的线索足以让读者推理出真相。除了三个密室之谜,就是最后的反转,并且其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由实实在在的伏笔留在前文。虽然这个反转并不是很让人信服,但是能前文看似无用的线索串在一起产生的效果很好。

悬念设计部分

第二个密室是有证人监视的密室,监视过程中和犯罪现场的描写确实是悬念十足。从奇怪的黑影到“上锁的房间内究竟发生了什么”,这里有足够多的细节让读者假设多样的可能性。

故事叙述部分

故事的描写手法只能从徐瑾的阅读感受方面来探讨,徐瑾个人感觉故事的叙述节奏还行,但是很矛盾。有大量的篇幅看上去和案件毫无关系,但是有可能因为埋了伏笔而不得不认真去读,这种焦灼的感觉可能是让这个故事降评的原因。但是文章末尾为一个残忍的连环杀手留下的伏笔很让人期待孙沁文老师的后续作品。

角色设计部分

侦探的角色设计带有天才的光环,但是就像《思考机器》的主角一样,有点干瘪,仿佛是一种神一般的角色,他的能力似乎就是从宏观的上帝视角俯瞰整个案件,虽然案件解决的很漂亮,但是这个角色和别人的互动很让人感到迷惑。相较之下,本案的第二个被害人道貌岸然的设计倒是深入人心。

阅读感受部分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很出色的“舞台剧”似的推理小说,读起来很快乐,密室的解答能和前文的伏笔一一对应。但是徐瑾他忍不住想要吐槽最后略有生硬的反转,这种刻意制造惊喜的方式徐瑾说不上好与坏,但是总归来的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