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徐瑾他无聊翻看QQ群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网友的一张截图,那是关于一本推理小说的评论,评论者的名字叫Fang。这个名字虽然第一眼看平平无奇,但是徐瑾他总认为自己在某个地方看到过。果不其然,早在数年前,他就收藏过一个博客网站,名字叫做Fang’s Mystery Blog。或许是历史的机缘巧合,就在徐瑾他倍感失落的这几天,再一次注意到了推理界前辈的博客,里面是Fang从2005年9月开始至今阅读过的推理小说的简评和读书报告。这份持续了17年的更新让徐瑾为之动容。

徐瑾他这几天尝试用情报学、经济学和推理小说麻痹自己,不去思考和转学的任何内容,因为,他做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他要转学去普林斯顿攻读犯罪学。众所周知,普林斯顿是一所享誉世界的研究型大学,凭借这个金字招牌,世界上无数的优秀学子趋之若鹜,但又铩羽而归。徐瑾他没有把握,因为他身边没有任何可供借鉴参考的同龄人,让他能清晰地了解到自身的不足之处,这就导致了他根本无法做到清晰准确地描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既然无法客观的理解自己所处在的环境,又该怎样努力,朝着普林斯顿的方向而努力?面对这个宏远的遥远的目标,徐瑾他如同深陷在迷雾之中,失落和无力感让他倍感焦灼,根本打不起精神。世间最要命的事莫过于虚假的希望,徐瑾就处在这样的一个十字路口。一个可以改变一生的机会,一个看似可能的选择,但因为根本不知道差距在何处,让可能性变得像量子力学一般,不可预测,甚至无法做到坦然面对失败。

就在这种自我否定和困扰的重重折磨下,徐瑾他看到了上述这个博客,横跨17年,接近700本推理小说的分析和报告,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坚毅。Fang对他的工作评价也只有一行话:看完书不写读后就好像做完题目不写成paper,不是好习惯。哈哈,这种坦然,这种非功利性的坦率,反倒让徐瑾豁然开朗。徐瑾他所追求的究竟是什么?是从事科研工作,促进祖国法制建设,为遭受经济诈骗的家庭奋战,向实施白领犯罪的个体或集体讨伐,写推理小说。这一切的一切,本就是徐瑾做出的选择相互影响的结果,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很显然,不应当是单单的去普林斯顿上过学,而是徐瑾他一步一步的知识积累和坚定的内心,把学习当成习惯,而非工具。与其担心普林斯顿的录取,倒不如趁有时间好好钻研下经济学和犯罪学的基础知识,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基本内容,熟练编程语言和统计工具,精通文字工具,趁早夯实未来工作的坚实基础。

一步一个脚印,未来必有回响。

共勉。

经过长时间投入的阅读半本《娱乐至死》,我产生了许多疑问。这些疑问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作者也在文内进行了举例子说明,很可惜,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持悲观态度,而我也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充满好奇。

目前为止,这本书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媒介所能表达的内容完全受限于媒介本身的形式,媒介本身不能提供信息,媒介是一种隐喻。在这个基础上,人类发展过各种用于交流信息的媒介:篝火、语言、文字、图像、电视……现如今盛行的电视媒介看似继承了文字媒介的特征,实际上引领着文化走向毁灭。这是电视媒介自身的隐喻所决定的。电视的隐喻就是娱乐,电视播出的内容天然带有娱乐属性;作者希望我们了解到,娱乐没有错,但不能只有娱乐。

我不确定半本书我究竟读懂了多少。根据作者的描述,理想的读者们都生活在17到19实际,在文字形成信息垄断的年代。那时,每一个读者都习惯于书面的逻辑用语,无论是论证还是辩驳,这些理性的能力贯穿着整个时代的文化。像我这样如此缺乏逻辑推断能力、归纳演绎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的读者,想要孤独的面对这个文本并抓取到核心的信息并不容易,但我还是想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讨论。

前文所述,电视带来的是娱乐业的革命,信息的定义与要求从“逻辑通顺、自洽合理、有指导作用”等实际应用方面,转变成了“有趣、新奇、快速”。

所有这些电子技术的合力迎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躲猫猫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突然进入你的视线,然后又很快消失。这是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一个不要求我们也不允许我们做任何事的世界。

我需要引用上面这段话来表达我的直观感想:我们就像皇帝上朝一样,各种资讯争先恐后地取悦我们。它们召之即来,挥之即走,只能提供大概20秒的思想高潮。

电视媒介带来的文化冲击让娱乐变得司空见惯,严肃的理性逻辑很难在公共话语中立足。我们能从新闻中获得何种具有指导意义的资讯?恐怕极为有限。哪怕我们获得了资讯,也仅仅停留在了表面的“了解”。对于新时代的内容而言,“智力就是知道很多事情,而不是理解它们”。

当然,我还没有提及困扰我心神的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很简单:在电视文化下,娱乐与非娱乐的界限该如何定义?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教育是严肃的,应该努力的把学生们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秉持不同天赋的人才,但同时,我们也都听过“寓教于乐”。很多大学的明星老师大多是讲课风趣幽默,用娱乐化的手段带领学生学习的教师。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娱乐和严肃之间的分界线究竟在什么地方,作者表示悲观,他认为这个分界线已经变得模糊不清。我对这个问题也倍感困扰。难道说我们就要接受这个时代特有的电视文化并因此走向不可改变的娱乐化未来,最终在欢笑声中结束人类璀璨的文明?

作者曾经阐释过,他并不是否定娱乐,但是他反对只有娱乐。我也一样。我不否定幽默风趣的风格,但是我反对将一切事物都娱乐化的趋势。我曾无聊地接收着新时代电视——互联网——推送的与我毫不相关的“新闻”,我甚至记不起来这些新闻究竟讲了什么,它们仅仅让被我浪费掉的专注力和时间看上去有那么一点点虚假的价值。或许,我根本不许要这些东西;或许,我还保留着最后一丝决定的权力——拒绝一切信息的权力,我渴望这个权力能给我带来重新成为人的尊严,让我不会屈服于人类自我对话形成的产物。

没想到,这几周能这么忙碌。徐瑾耗时20天才读完这区区400页的推理小说短篇集。本书就作者们坦言,就是写出来搞事的,毕竟读推理小说就是一件放松休闲,快乐的事情,既然如此,肆意地写作就好了。

阅读全文 »

为了更好的了解麻耶雄嵩所谓BAKA推理,更是为后续《为了华丽的没落》做好心理准备,徐瑾毅然决然地拿起《有翼之暗》,准备死磕下去。他之前曾经阅读过麻耶雄嵩的另一本书《贵族侦探》,不知所云,因此,这次他也并不清楚故事的发展是否精彩刺激。

阅读全文 »

新的一个月又开始了,这个月又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呢?新的征程已经开始!徐瑾预感到本月将会是繁忙却充实的。

阅读全文 »

终于读完了本作,徐瑾个人感觉没有读懂,他认为翻译和他的问题各占50%。本作是第二次阅读,上一次他读到一半就放弃了,一是故事剧情在文章的翻译下根本前后不通,二是故事的安排想要刻意模仿福尔摩斯,但是有没有人家做的出色。好在他终于把全文啃了下来,虽然后面几篇仍然是不明所以,但是基本的故事经过还是多少清楚了一点。能读完这本书,并不容易。因为徐瑾他本人也没搞清楚故事的逻辑脉络,这次的简评将只会简单阐述他的阅读感受。

阅读全文 »

读完《钟表馆事件》打算随便挑点放松放松,然后就在书柜前徘徊了许久。真是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谨慎谨慎。今日又加入了推理小说收藏交流群,拍卖的推理小说徐瑾十分心动,拍卖的价格徐瑾十分心痛,有钱,真好。

阅读全文 »

《钟表馆事件》是徐瑾早有耳闻的一部作品,有无数人称赞这个故事的巧妙精彩,无数人推崇这个故事的诡计内容,这些都激发了徐瑾的强烈好奇心。徐瑾购买绫辻行人“馆系列”的全套作品为的其实就是为了其中的这一本,不过凌辻行人老师的其他作品也确实给徐瑾带来了不同的快乐。总之,怀揣着浓厚的期待,徐瑾看完了这本故事。最终的结果是,没有鸡皮疙瘩和倒吸凉气的惊喜感,有的仅仅是“理应如此”的满足感与核心诡计的小惊讶。

阅读全文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