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本《娱乐至死》突发奇想
经过长时间投入的阅读半本《娱乐至死》,我产生了许多疑问。这些疑问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作者也在文内进行了举例子说明,很可惜,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持悲观态度,而我也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充满好奇。
目前为止,这本书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媒介所能表达的内容完全受限于媒介本身的形式,媒介本身不能提供信息,媒介是一种隐喻。在这个基础上,人类发展过各种用于交流信息的媒介:篝火、语言、文字、图像、电视……现如今盛行的电视媒介看似继承了文字媒介的特征,实际上引领着文化走向毁灭。这是电视媒介自身的隐喻所决定的。电视的隐喻就是娱乐,电视播出的内容天然带有娱乐属性;作者希望我们了解到,娱乐没有错,但不能只有娱乐。
我不确定半本书我究竟读懂了多少。根据作者的描述,理想的读者们都生活在17到19实际,在文字形成信息垄断的年代。那时,每一个读者都习惯于书面的逻辑用语,无论是论证还是辩驳,这些理性的能力贯穿着整个时代的文化。像我这样如此缺乏逻辑推断能力、归纳演绎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的读者,想要孤独的面对这个文本并抓取到核心的信息并不容易,但我还是想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讨论。
前文所述,电视带来的是娱乐业的革命,信息的定义与要求从“逻辑通顺、自洽合理、有指导作用”等实际应用方面,转变成了“有趣、新奇、快速”。
所有这些电子技术的合力迎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躲猫猫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突然进入你的视线,然后又很快消失。这是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一个不要求我们也不允许我们做任何事的世界。
我需要引用上面这段话来表达我的直观感想:我们就像皇帝上朝一样,各种资讯争先恐后地取悦我们。它们召之即来,挥之即走,只能提供大概20秒的思想高潮。
电视媒介带来的文化冲击让娱乐变得司空见惯,严肃的理性逻辑很难在公共话语中立足。我们能从新闻中获得何种具有指导意义的资讯?恐怕极为有限。哪怕我们获得了资讯,也仅仅停留在了表面的“了解”。对于新时代的内容而言,“智力就是知道很多事情,而不是理解它们”。
当然,我还没有提及困扰我心神的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很简单:在电视文化下,娱乐与非娱乐的界限该如何定义?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教育是严肃的,应该努力的把学生们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秉持不同天赋的人才,但同时,我们也都听过“寓教于乐”。很多大学的明星老师大多是讲课风趣幽默,用娱乐化的手段带领学生学习的教师。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娱乐和严肃之间的分界线究竟在什么地方,作者表示悲观,他认为这个分界线已经变得模糊不清。我对这个问题也倍感困扰。难道说我们就要接受这个时代特有的电视文化并因此走向不可改变的娱乐化未来,最终在欢笑声中结束人类璀璨的文明?
作者曾经阐释过,他并不是否定娱乐,但是他反对只有娱乐。我也一样。我不否定幽默风趣的风格,但是我反对将一切事物都娱乐化的趋势。我曾无聊地接收着新时代电视——互联网——推送的与我毫不相关的“新闻”,我甚至记不起来这些新闻究竟讲了什么,它们仅仅让被我浪费掉的专注力和时间看上去有那么一点点虚假的价值。或许,我根本不许要这些东西;或许,我还保留着最后一丝决定的权力——拒绝一切信息的权力,我渴望这个权力能给我带来重新成为人的尊严,让我不会屈服于人类自我对话形成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