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瑾在撰写本篇文章的时候一度对分类产生疑惑,究竟是分类到天文学的观星报告中,还是放在奇奇怪怪的想法中,还是单纯的以杂记的形式写作。综合研判,徐瑾还是决定以报告的形式撰写杂记性质的观星经过,有以下理由支撑这个决定:1. 本质上,这个观星活动本身就是带有研究性质的,所以撰写成报告没有问题。2. 观星过程中的一些经历也是可以被报告这种文体写入的。 3. 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其中反馈出来的问题,应用到的技巧,实践过程后的思索,以报告的形式撰写出来更加的清晰明了。

阅读全文 »

今日吃午饭的时候,徐瑾看见桌上摆着一盘子黄瓤西瓜。这个西瓜被切成了类似等腰三角形的形状,没有瓜皮,只有瓜肉。盘子里可见的物体只有瓜肉,瓜汁反而少得可怜。挑起一块尝尝,三角形的头部味道可口,甜蜜的汁水锁在果肉里,只有在牙齿咬合的一瞬间才会迸发出来;果肉有细微的颗粒感,很快也都在口中融化成甜蜜的汁,消失不见了。怀揣着“这味道不错”的想法,徐瑾继续品尝着西瓜的底部,底部很明显的有一丝泛白,颜色比顶部的深黄色浅了不少,但是,能托起顶层的甜蜜果肉,想必底下的果肉更加脆口吧?尝后也果然如此,果肉颗颗清脆,汁水也有,但却没有顶部的甜蜜,味道平淡。徐瑾不禁感叹,或许正是底部的平淡酝酿了顶层的甜蜜。甜分总是有个头的,想来,甜甜的顶部果肉也不想让甜分流入大量的底部吧?一是不舍得,二是不够分。

午饭能有这样的水果摆在面前,徐瑾也很好奇,“为什么一定要培养成黄瓤的呢?红瓤的不挺好?”细细思索,估计只是因为此瓜生活区域不同,生活习性不同,栽培技术不同,所以无意间导致了变成黄瓤,说不定这个瓜自己都不知道有红瓤的存在呢?百度百科说这个瓜生活条件要求苛刻,不宜大范围推广,想来还是红瓤的适合广大群众,同样的甜,从头到脚。

说到生活区域,徐瑾依稀记得送来的西瓜箱子上印有一些日文,他觉得不可思议。日本地区耕地面积本身就很难满足人口日常的饮食需求,能种个瓜本就不容易,他们还选择出口?里头藏着怎样的心酸无奈,徐瑾是搞不清楚的,但是想到东京的普通民众似乎都没有办法抱着个完整的大西瓜,在夏日的烈阳下大快朵颐,徐瑾内心只能感叹世界发展的如此参差,我们简简单单的幸福可能都是别人一生渴望而不可求的东西。反之亦然。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人们追求人上人的生活呢?徐瑾觉得就像这瓜一样,黄瓤的存活条件苛刻,难活,还卖这么贵,想来都是人性中的私欲导致的吧?供求关系阐明物以稀为贵,殊不知,最贵的东西反而是那些稀松平常之物,空气,水,亲情,友情。。。简简单单的幸福非要夹杂着高人一等的傲气,享受生活的平凡非要加上稀有私有的属性,以追求别人都没有的物品为快乐,迷失了自己内心的本我,想来就如同黄瓤的瓜一样,入口处甜甜蜜蜜,根底下却稀松平常,平淡如水。

哈,不过,炎炎夏日,有的吃,本就是喜事一桩。

依旧是文章补档,原文发布于徐瑾微信朋友圈22年1月15日。现在回忆起来,徐瑾依旧能感受到第一次都这部作品带来的惊喜,就徐瑾浅薄的阅读经验来看,这部作品做到了推理文学的新的创造,前面几篇看似稀松平常,但是无数的线索伏笔早已埋下,等待着为最后一章开启华丽的逆转。其中,侦探城塚翡翠留下了许多足以让侦探小说爱好者铭记的话,其中,徐瑾最喜欢的便是:“你不觉得奇怪吗?称不上是谜题?不值得推理?哎,你不思考一下是不会明白的。我们四周藏着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通过自己动手,将其挖掘出来,才是推理最大的快乐。”

阅读全文 »

先上结论,这次的实践以失败告终。徐瑾想要测试能否不留证据,绕过保安,电子门栏,穿过整个小区以节省路程。这次灵感的来源来自BBC电视剧《神探夏洛克》第一季第一集,福尔摩斯穿过各种楼房追赶车辆。因为是临时起意,所以更加考验徐瑾的综合反应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很显然,他因为长时间的独居,十分缺乏社会上的交往经验。

阅读全文 »

这是补档文件,徐瑾本人在其朋友圈多次发布推理小说的阅后简评,他打算慢慢的把那些文章移植到博客中来。第一篇便是《紧闭的门扉》,本作惜败东野圭吾所著的《嫌疑人X的献身》,拿到了真本小说了不起第二名,也算是实至名归。读完后他的感受是震撼,无以复加的震撼。作者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把犯案的经过明明白白的写清楚,凶手从一开始就吐露给了所有读者,但是凶手的动机一直让人捉摸不透。本作最精彩的无疑是两个逻辑怪,伏见亮辅和碓冰优佳,之间的逻辑缠斗,侦探和凶手之间的交锋真是让人欲罢不能!徐瑾平日里就很喜欢看《古畑任三郎》,对于倒叙推理还是比较了解的,但是这次的阅读经历真是让他永生难忘,仅仅是介绍故事简介都让他的内心燃起了激动的情绪。

阅读全文 »

大师不愧是大师,读完第一章节后的徐瑾只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教学功底以及对于经济学深刻的理解。能如此深入浅出地讲清楚经济学的核心思想,甚至提供未来学习的注意事项和建议,这一切对于徐瑾而言都是绝好的学习机会。本次的学习虽然有很大的收获,但是却不能说是有效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徐瑾初次尝试多种不同方式的笔记记录,最终决定采用无纸化学习模式。依照《如何在大学学习》所介绍的方法,徐瑾在研读教科书的过程中还在不断地思索着每一段的主题和核心思想。这个过程很煎熬,也很耗时间,故导致了阅读效率的低下。他明日将努力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力求将思考后最核心的结论记录在案,并尽量保证效率。

阅读全文 »

学习目的

距离上一次系统的学习经济学的内容已经过了一年,虽然徐瑾经常说要成为经济学家,但是大部分的经济学知识都遗忘了。以徐瑾浅薄的知识体系而言,想要成为经济学家无疑是天方夜谭,但是他决心创立这个博客以展示他从小白到经济学专家的整个历程,而这里就是起点。在众多的经济学教科书中,徐瑾还是选择了西方经济学的经典之作《经济学》(萨缪尔森著,19版),相较于曼昆所著的《经济学原理》,这一版本的教科书不外乎其一,诺贝尔奖得主亲自撰写的教科书,更有信誉背书;其二,纵览整个目录,课程节奏安排节奏清晰合理;其三,从前言和作者所书的《一个折衷主义者的宣言》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文风幽默但又不失深度,对于想要成为对社会有贡献,对国家有贡献的经济学教授的徐瑾而言,是很好的启迪。

学习方法

为了更好的学习本书,徐瑾借鉴的是来自《如何在大学学习》(沃尔特·鲍克著)的学习方法,例如:如何更好的阅读,如何使用康奈尔笔记法高效记笔记,如何将笔记转化为知识等。虽然前文《徐瑾不会思考了》正是在阅读本书产生困惑的背景下写成的,但是从另一方面讲,这种困惑正好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从而更好地学习。总而言之,这些方法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借鉴意义,时常翻阅该工具书必将提升徐瑾的学习能力。

学习计划

该经济学教科书的学习将以章节形式,配合教辅,同步发表在该博客中。徐瑾发现他之前的网络笔记通常是单纯地摘抄,缺乏思考,这次,徐瑾将进行变革。在记录作者的核心观点的同时也会附上徐瑾他的思考,举例等等。本次的学习计划可能会耗费3-6个月的时间,中间还会参杂徐瑾计划的实地考察,所有的一切都服务于一个目标,搞清楚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夯实基础。

曾经徐瑾有一段时间十分沉迷推理小说(实际上现在也是),这段时间的疯狂让人瞠目结舌。就拿这次的馆系列举个例子,听说绫辻行人的《钟表馆事件》非常好看,他按耐不住性子直接入手了整个馆系列(9本),单纯的因为《钟表馆事件》是该系列的第五本,他觉得只看这一本书可能会被剧透前文。怀揣着“剩下的作品都是《钟表馆事件》的陪衬”这一不成熟的想法,他轻松且休闲地读完了《十角馆事件》、《水车馆事件》和《迷宫馆事件》,但是事情远没有徐瑾想的这么简单,目前为止,每一本馆系列作品都有其出彩之处,让徐瑾倍感震惊。

阅读全文 »

今天突然冒出来了个奇怪的想法,不知道是不是炎热的天气影响了徐瑾的判断能力,他发现他自己似乎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或者说,他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思考。

这个问题是今天在阅读《如何在大学学习》这本书时从他脑海中蹦出来的。这本书一直处于干货和水货相互交杂糅合的奇异状态,讲的内容很好,实操性也很强;但是有时候又特别的理论化,让他难以理解。在阅读多渠道学习和保留信息的相关章节的时候,他立刻对自身的思考能力产生了质疑,他好像不会思考了。

阅读全文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