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状态的异样

学习经济学正到兴头,突然心头一阵抽搐。这种状态已经重复循环两三次了。实际上,不只是学经济学是这样,看新闻的时候听到宏观经济、就业率、通货膨胀等关键词,我都会心里胆寒一下。可能有朋友已经猜到了,这和我考试写跑题估计有很大的关系。

今日是3月31日。上周五,也就是3月29日,我参加了经济系的考试。考试是命题作文,要求根据一篇关于移民带来的负面问题解释对美国经济的影响(Effect)。然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误将影响(Effect)看成了因素(Factor)【或者至少是理解成了“因素”】,因此,这个推断结果的命题作文在我奇妙的脑回路之下,写成了推测原因的文章。

虽然我题目分析出现问题,不过因为我经济学功底还算说得过去,因此根据题目已有的信息,我还是能充分阐述我的观点。譬如,我提到了美国增长的移民潮是因为美国生产力水平相比拉丁美洲高,所以对于移民而言有持续不断的激励;我还提到了疫情后美国国内就业人数下降,国内劳工供给远小于需求,因此移民有机会填补职位空缺;最后,美国因为经常受到移民潮的冲击,对于移民的工作和居住的法律日渐完善,因此为移民赴美工作有很多法律上的制度保障,再加上移民通常倾向于在美国生育,其子女自动拥有美国公民权,可以享受一些社会保障机制。

洋洋洒洒写了一页半,50分钟的考试时间仍剩下25分钟。我虽写得畅快,但仍有一种奇怪的要素让人心悸不安。那就是我的文章主题和题目新闻中的不和谐。就像侦探一进入案发现场,发现物证极度散乱的感觉一样;我的文章描写的是“为什么美国会有移民潮”,但是这样的文章主旨根本不需要题目中关于拉丁美洲移民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这样的信息。我仔细看了眼标题,才发现这根本性的逻辑错误。结果推断变成原因分析了,而对其的修改就相当于一个演绎逻辑要重新转变成归纳逻辑,难度很大,我顿时惊慌失措。事后,坐我旁边的同学考完后好奇地问我,“你怎么在考试的时候骂出来了?”我估计就事发在这个时候。

当时确实十分慌张。考试时间只剩下寥寥无几的20分钟,因为每个人只有一份答卷,所以根本不可能向监考组要求新的试卷。这时候应该是我这几周脑子转得最快的时候了。

首先,我重新分析了一下我的三个论点:

  1. 美国生产力发达,对移民有持续的吸引力;
  2. 美国国内职位空缺,疫情后通货膨胀严重;
  3. 美国国内法律完善,移民期待日后多产子;

我必须想办法把原因重新推理到结果。因为时间无多,而且因为我之前已经写完了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之间只空了一行,所以我必须在一行之内把逻辑逆转过来。

对于第一个论点,我描述到这种强而有力的动机将会使得移民源源不断地前往美国,在美国获得良好生活条件后,(根据题目新闻报道)移民倾向于把收入寄到留在国内的家人,改善家人的生活。因此,我指出,拉丁美洲的国家GDP得到发展,但因为题目限定是“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因此我自能把拉丁美洲的发展延展到一句话:“拉丁美洲的国家购买力上升,可以消费更多的美国产品。”

对于第二个论点,美国国内劳工数量下降既为移民的前来提供动机,又对美国经济产生影响,所以我通过美国本身的通货膨胀描述小微企业生产困境,指出移民带来相对便宜的劳动力,使得处在困境的企业可以降低自己的变动成本,有利于企业短期的发展;第二,因为移民在美国工作需要像美国公民一样支付税款,所以可以增加美国的税收,降低财政赤字。

针对第三个论点,我只能说,未来移民带来更多的人口,即更多的劳动力,可以预见美国未来GDP的增长。

我已经尽我所能将我的论证逻辑逆转过来,不过明眼人应该可以一眼发现我的挣扎。毕竟每个自然段70%-80%的内容在论证原因,尤其考虑到是研究生批改,我更觉得我在做无用功。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虽然结果尚未有定论,但我喜欢做好最坏的打算,然而这个最坏的打算我付出的是时间,家里头付出的是金钱。两权相较之下,我觉得我的时间根本不值这个价。

总之,这是考试后的想法。然后这种对心理的冲击持续到了周末。一触碰和经济学相关的内容,哪怕我已经尽力不去让这些额外的想法影响我的学习节奏,但是我似乎对经济学产生了生理反应。一学到忘我的境界,就突然有一种失足坠落悬崖的顿挫感,恐怕这将会是我这几周最大的心魔。

人要坚强,谈何容易?心有所求越甚,失意顿挫越深,此心魔非他人之言可破也。他人故,“轻描淡写,一笑置之,若何?” 此言犹白丁揣鱼之乐也,我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汝等徒增笑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