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的困境
一语双关,或许叫做新学期的“困”境也无妨,这是有缘故的。这学期,我将在“不做人”的道路上不断飞驰。
一提到“不做人”,就不能不想到荒木飞吕彦的经典作品《JoJo的奇妙冒险》中,大反派Dio的狂妄自白。不过,与之完全不同的是,他是真实意义上的不做人,他已经不再是“人”这个物种;而我,是抽象般的“不做人”,具体看我的课表就可略知一二。首先是哲学:Phil 120(逻辑学),数学:Math 300(数学论证),计算机:CSE 121(Java入门)(宏观经济学应该不需要论证,不过也不一定,宏观概念比较多)。三者都是通过对自然语言的结构,转换成更加严谨的符号语言来达成逻辑上的有效和真实,这就不得不要求我的思维从具象的实体中剥离,从抽象的符号意义中寻找真实。
举个例子,如果p则q,已知p为假,q为假或者真(两者无所谓),这个论证(即“如果p则q”这个表达)的结果为:真。居然为真!哪怕说“如果1+1 = 0, 则1+2=3”,这个表达居然为真,数学家的思想真是非常迷惑。因为同时我也在上哲学的逻辑课,所以恰好遇到了证明这个表达为真的定义。
在哲学里,这个表达为真,实际上是指论证结构有效。因此,哲学里面要严格区分:真/假;有效/无效,这四个不同的东西。对于有效性而言,不可能出现前提为真且结论为假的情况。在“如果1+1 = 0, 则1+2=3”的情况下,因为前提根本不可能为真,所以连前提为真的可能性都不存在,自然符合“不出现前提为真而结论为假”的情况,因此论证是有效的。然而,这些情况中的“真”或“假”,是严格意义上的逻辑性真假,不能是模棱两可的“真”“假”,比方说“今天会下雨”就不是逻辑上的真或假,而是依实际情况而变化。但是如果说:“今天或者下雨或者不下雨。”这句话的真假程度就达到逻辑上的严密真。数学里应该不存在表达式的模糊吧?
这里只是简单的举了一个小例子来描述今天学到的东西,也表示一下我的脑回路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这为什么是困境呢?
因为抽象的思考需要大量的脑力(和体力),这四门课程任务量也非常多,因此时不时会出现因为遗忘而导致的任务堆积。就拿2024年3月27日举例子,今日阅读哲学第二章节就用了2个小时,文字不多,但有些逻辑概念总是混淆。这就导致我没有时间去复习其他学科的内容。
更要命的是,6月份打算去考GRE,现在连固定的复习GRE词汇的时间都拿不出来,我该怎么办?
不止是GRE考试,我还有其他任务。做研究,写报告,择校。。。
这下子不仅是抽象思维上的“不做人”,更是事务安排上的“不做人”了。想想看,如果一切按照设想,那么3个月内,我需要完成的任务有:
- 四门不同科目的满分;
- 四门科目的日常复习和作业;
- 犯罪经济学的研究课题(文献综述);
- 投资社团活动的日常工作;
- 辩论社团的日常工作;
- GRE考试的词汇复习;
- 完成写作样本;
更别提还有其他可能的任务。总之,压力确实很大,很难有一丝放松的时间,但是太累了就会报复性放松。
人的大脑真是有趣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