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枪之谜》(1933)
原计划22日读完的,嘛,就像日志里说的,读着上头,所以就提前一天读完了,这第100本。对了,感兴趣的朋友千万别去翻豆瓣评论,第一个评论就泄底了。
基本信息
作者: (美)埃勒里·奎因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原作名: The American Gun mystery
译者: 夏愉
出版年: 2010-8
页数: 308
定价: 2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午夜文库·大师系列:埃勒里·奎因作品
ISBN: 9787513300094
主观评分:8 / 10
主观评价:推理的切入点很巧妙,虽然很多人说这个点现在看已经过时了,这可能是徐瑾可怜的阅读量的问题。就目前来看,本文的文笔颇具文艺气息,无论是辞藻还是故事的叙述,没有以往来的生硬,可以说诡计和叙述结合的非常不错。虽然前文描述现场搜查的内容太过于冗杂,然而没有这一段叙述,又不能很好的衬托凶器消失的神奇,或许是读者们的要求太苛刻了。
故事简介
体育馆正要举办西部牛仔骑士团表演。在一系列精心安排的杂耍表演后,气氛达到了高潮。骑士团团长比尔·格兰特鸣枪示意,并向现场两万名观众介绍今日的重磅嘉宾。在万众瞩目之下,知名西部电影影星,巴克·霍恩,开始率领骑士团狂奔于广场。行进经过体育馆老板托尼·马斯的包厢时,骑士团团员们高举手枪,整齐发射。突然,已经飞奔到对面的巴克·霍恩在两万人面前横遭枪击,中弹身亡。其身躯从马上跌落后遭到四十匹马的踩踏,尸首不堪入目。而一个月后,再一次举办的骑术表演,独臂伍德在表演过程中,在同样的地点以同样的姿态中弹身亡。
尸检
- 一枚点25的子弹从死者左侧自上而下30度俯角击中死者心脏。
- 死者身着经典的牛仔服饰,腰间系着一条黑色皮带;腰下挂着两个黑色皮质枪套。
- 尸体被马踏过,后脑头颅有明显凹陷。尸体的右手持有一柄死者定制的左轮手枪。
- 死者死前近六个小时没有进食。
物证
- 死者的手枪有两把,分别印上了首字母B和H。死者是著名牛仔,双手都可以持枪,且打得特别准。死者的握枪力度不同,因此两把枪有不同的重量。死者表演时只携带了一把枪,且是死者左手的惯用枪械。
- 死者的皮带有两处因使用时长而留下的磨痕,分别位于第二个和第三个孔,死者被发现时,皮带扣扣在了第一个孔内。
- 第二个案件被盗的保险箱,两个锁同时被向后拽断。
人际关系
- 巴克在来到纽约后曾到朱利安·亨特私自开办的赌场赌钱,输掉了4万美金。巴克的女儿,吉特,在知道这件事情后,指责亨特在赌钱的过程中作弊,不过她答应赔钱。
- 巴克有十万美元的人身保险,受益人是吉特·霍恩。
- 巴克推荐他的好友米勒来骑士团找活干。
- 巴克死前在酒店时,有个神秘男子来访。
- 巴克迟到了。
- 柯立·格兰特遵照母亲遗嘱继承了一笔钱,这笔钱却在伍德谋杀案中被盗,而后被发现藏匿于伍德的房间。
- 伍德曾因首席席位被巴克占据而对巴克产生恶意。
- 柯立·格兰特似乎正在追求吉特·霍恩。
- 第二桩谋杀案后,米勒失踪。失踪前曾回到他的化妆间。
搜查状况
- 案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警方就封锁了整个体育馆,现场的2万人全部被强制留下。
- 根据死者中弹的角度研判,射击者有可能位于观众席,所以所有人都要受到搜身。
- 搜出的所有枪械中,牛仔团的枪械均是点四五的枪,根本不可能打出点二五的子弹。
- 唯一一把点二五的手枪,经过弹痕分析,并未被鉴定成凶器。
- 所搜查的人物,马具,衣帽间,化妆间内,均没有凶器的痕迹。
- 第二桩命案后,在米勒的裤子里发现了点二五手枪,被鉴定为凶器。
- 根据上校拍的画面,巴克和伍德的死亡过程一模一样,他们都是在马匹从体育场东侧绕到东北角的时候中弹,两人身体都向南侧倾斜30°。
真相
米勒就是凶手。不过米勒不是杀害巴克·霍恩的凶手,或者说,巴克·霍恩根本就没有死。米勒就是巴克·霍恩。原因有二:死者惯用的皮带长期在第二个和第三个孔位磨损,为什么这次的表演却系在了第一个孔内?考虑到死者并没有进食,很难想象死者突然间体型大增。第二点,死者惯用的手枪有两把,且两者重量不同。但是,死者竟然会把应该左手持握的手枪用右手拿着,很显然,此人不是真正的巴克·霍恩。那么,这位是谁?考虑到死者之前是电影明星,再加上经常需要做特技,和显然,这位是他的演员替身。同样,凶手是霍恩(米勒)也有几点原因:死者都是在移动中被击中的,说明凶手是一个神枪手。死者中枪角度一致,都是三十度,考虑到死者在行进转弯时像向南侧倾斜了三十度,子弹的轨迹就不再是从上往下,而是平行于地面。那么,凶手只可能是于死者平行的牛仔骑士团成员。再加上骑士团在前进时有一段时间,同时举起手枪,鸣枪示意,凶手只能在这个时候进行谋杀,但是凶手的一只手必须举枪以融入群体,那么他只能用另一只手射击了。双枪神射手,正是巴克·霍恩。手枪被他藏在了马的嘴里,因此,所有人都没有搜到枪。
主观描述
整个案件扑朔迷离。整个案件精妙的切入点太过于细微,导致很容易被忽略。哪怕看到了,也很容易只是停留在脑海里而不做进一步分析。恐怕这就是名侦探和普通人的区别。读完整本书,回顾前文,徐瑾他才发现故事的逻辑是非常简单的,整个辅助案件逻辑的线索都集中在最前,这就让整本书的体育馆大搜查阶段显得十分臃肿。不过,没有前文的描述,凶器消失的神秘感很难被烘托出来。本书的文笔相较于前作,已经颇具文学气息。为什么这么说,那还得从徐瑾他阅读英文原版,发现根本读不懂开始说起。他比对着英文版和译本,其中文字的美就在这对比中凸显出来。本书中,埃勒里·奎因更为立体,他的理智最终导致一人丧命,他自怨自艾,他羞愧后悔,完全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而非高高在上的神。对徐瑾而言,这种名侦探的角色反而不是可望而不可及。徐瑾他翻阅本书的评论以及外国的分析,很多人都说本书平庸。他倒觉得并非如此,枪支的消失,凶手的身份,这一切都在挑战常识,都在挑战逻辑。逻辑只要前提和论证无误,结论再多么难以接受,都必定是正确的。所以,哪怕很多人称本作“不公平”,亦或者“很扯”、“废话多”、“诡计一塌糊涂”,徐瑾也坚定地认为,本作依旧有它不可磨灭的意义和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