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萨缪尔森)学习 - 1

大师不愧是大师,读完第一章节后的徐瑾只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教学功底以及对于经济学深刻的理解。能如此深入浅出地讲清楚经济学的核心思想,甚至提供未来学习的注意事项和建议,这一切对于徐瑾而言都是绝好的学习机会。本次的学习虽然有很大的收获,但是却不能说是有效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徐瑾初次尝试多种不同方式的笔记记录,最终决定采用无纸化学习模式。依照《如何在大学学习》所介绍的方法,徐瑾在研读教科书的过程中还在不断地思索着每一段的主题和核心思想。这个过程很煎熬,也很耗时间,故导致了阅读效率的低下。他明日将努力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力求将思考后最核心的结论记录在案,并尽量保证效率。

A. 为何学习经济学

稀缺与效率:经济学的双重主题

经济学的研究方向有很多,包括金融市场活动分析、贫困根源的探究、商业周期的探讨、国际贸易的影响等等,但这些方面都紧紧围绕着经济学的核心主题,即研究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分配

这个定义里面包含着两个核心的思想:

  1. 物品和资源是稀缺的。
  2. 社会必须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其中,我们需要对某些术语下定义:
稀缺是指,相对于需求,物品总是有限的。

效率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

经济效率是指,要求在给定的技术和稀缺资源的条件下,生产最优质量和最多数量的商品和服务,在不会使其他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如果一项经济活动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则该经济活动就被认为是有效的。(也就是说,该生产量位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详情请见本章节C编——有效率的生产)

经济科学的精髓也就体现于此,经济学承认稀缺性是一种现实存在,并探究一个社会应当如何进行组织才能最有效地利用资源

经济学分为两大类别:

  1. 微观经济学
    1. 由亚当·斯密建立。
    2. 研究作为单个实体的市场、企业、家庭的行为。
    3. 《国富论》(1776)考察了物品价格的形成,土地、资本、劳动价格的确立,市场机制的长处与弊端,市场效率的特征等。
  2. 宏观经济学
    1. 出现于凯恩斯所著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后
    2. 研究经济的总体运行。

经济学的逻辑

经济科学的最终目的是理解复杂的经济活动,例如:购买、销售、讨价还价等。经济学家们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理解,其中包括:观察经济事件、利用统计分析、历史记录(提供前车之鉴)。

经济学家们依赖于分析和理论:理论将抽象的命题一般化,例如专业化分工的好处;分析则利用经济计量学,将统计工具引入经济问题的分析,让经济学家们可以从庞杂的数据中找到联系。

经济学推理中常见的思维谬误:

  1. 前因后果谬误(后此谬误):仅仅因为一件事情发生在另一件事情之前,就想当然的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原因。
  2. 不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分析变量对于经济体系的影响时,一定要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3. 合成谬误:有时我们会假定,对于局部而言正确的东西,对于总体来说也一定正确。但在经济学分析中,总体并不一定等于部分之和。如果你认为局部成立的东西对总体必然成立,就是典型的“合成谬误”。
    1. 例如:一个人获得了更多的钱,那么他的生活条件水平将会上升;但是如果所有人都获得了更多的钱,那么社会状况反而可能会更糟。

热切的心情,冷静的头脑

经济科学的最终目标是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条件。提升生产总值意味着热水、可口的食物、医疗保障等,较高的收入也使得政府可以开展更多的公共服务用以提升生活质量,提供学习机会,开展科研事业。

但是,热情本身不能解决饥饿问题,一切还需要依靠冷静的头脑:

  1. 客观地评估各种手段的成本和收益
  2. 尽可能保持分析的独立性,不受一厢情愿的空想干扰
  3. 有时需要采用必要手段,甚至涉及人的生死

正由于政府项目追求崇高目标(热情),才意味着严格审查与效率管控(冷静)势不可缺忽。

社会必须致力于兼顾无情的“市场规则”与慷慨的“国家福利”。只有在充满热情的同时保持冷静的头脑,经济科学才能发挥作用,才能为一个富有效率、繁荣和公正的社会寻找到恰当的平衡点。

B. 经济组织的三个经济问题

三个基本问题分别为:

  1.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在诸多可能的物品中,每一种应该生产多少以及何时生产。
  2. 如何生产? 社会必须决定有谁来生产,采用何种技术生产。
  3. 为谁生产? 谁来享用经济成果?

市场经济、指令经济和混合经济

不同的社会采用不同的经济体系进行组织以解决上述三个问题,经济学用以研究这些制度。

我们要区分两种本质不同的经济组织方式:

  1. 一个极端:政府制定大部分经济政策,从管理层由上至下发布经济指令。(指令经济)
  2. 另一个极端:市场自身决定政策,个人通过货币交换物品。(市场经济)极端的市场经济是自由放任,政府对经济不施加任何影响。

市场经济,由个人和私人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通过价格、市场、盈亏、刺激机制解决三大问题:企业采用成本最低的生产技术(如何生产),生产利润最高的商品(生产什么),消费取决于人们如何决策去花费收入(为谁生产)

指令经济,则由政府做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所有重大决策,通过政府的资源和权力解决三大问题。

世界上所有的经济体系都不是极端的指令经济或者市场经济,而是两种不同占比的混合经济。

C. 社会的技术可能性

经济体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解决三大问题实际上就是在合理配置资源,用以生产千万种不同的商品。因为稀缺性,经济体系必须决定如何利用资源,才能更好的在物品的各种不同组合间进行选择(生产什么),在不同的技术中选择(如何生产),决定谁消费物品(为谁生产)。

投入与产出

社会必须就经济的投入和产出做出选择:

  1. 投入指,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物品或劳务。
    1. 投入又名生产要素,有三大基本范畴:
      1. 土地(自然资源):生产过程中利用的大自然的馈赠,例如土地,矿物,能源。
      2. 劳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时间和精力。
      3. 资本:经济体为了生产其他物品而生产出的耐用品,例如:机器,汽车,道路。
  2. 产出则指,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各种有用的物品或劳务,可用于消费或者进一步生产。

利用投入与产出描述三大问题,即:

  1. 产出什么,产出多少。
  2. 如何产出,即用何种技术和要素进行投入,得到令人满意的产出。
  3. 为谁生产,即如何分配这些产出。

生产可能性边界

因为资源和可利用技术的制约,国家无法得到它想要的一切。例如在战争时期,军事占用资源越多,民用资源越少。

图片资料将在后续进行补充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技术知识和可投入品数量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所能有效率地得到的最大量,是可供经济体选择的菜单。

图像资料将在后续进行补充

机会成本,在稀缺的世界里,选择一种东西意味着放弃其它一些东西。一项选择的机会成本是相应的所放弃地物品或劳务的价值。

注意:机会成本要考虑实际影响,而非单纯的货币成本。例如,黄石公园开采金矿对门票价格毫无影响,但开矿产生的噪音、污染、生态破坏都会影响到公园的价值,因此货币成本不变,但机会成本上升。

效率,即尽可能有效地利用该经济体的资源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愿望。

有效率的生产:当经济体无法在不减少一种产品产量的前提下生产出更多的另一商品时,即当选择点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时候,即为有效率的生产。

运用PPF,可以说明一种更加深刻的意义:位于PPF上,生产更多的物品意味着放弃一定数量的其他物品。在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替代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法则,生产可能性边界为人们提供了选择。

商业周期与环境恶化所产生的浪费

经济也时常遭受资源无效率利用之苦。经济危机是根源之一,经济体并非经历技术性遗忘而导致生产曲线内移,而是不利因素导致总支出水平下降。经济周期的衰退期也会出现资源无效率利用。市场无法真正反映事物的稀缺性时也会导致无效率,例如未经管制的企业排污,污染物处理价格未能准确反映社会偏好(污染惩罚,0元,因为未受管制),所以没能考虑到污染带来的机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