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的经济冒险·前言
开个连载新坑。
经济学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仍然主张用尽可能简单的数理模型,甚至只使用文字来描述经济现象,用语言捕捉经济的真谛。张五常用他的《经济解释》给我们展现了这样的魅力。徐瑾作为经济学人,与主流的学界的培养观点不同。他主张从日常生活中把握经济运行的规律,通过直接接触微观决策并将其抽丝剥茧成抽象的理论模型,最后再推广成一般理论。依照这样的想法,他决定把自己日常中的经济决策写成这样一本第三人称的短篇小说集。
这样的工作有如下几个目的:
- 检验学习成果。众所周知,当代的经济学教学大量涉及数理模型的运算,并通过其结果对经济生活作出归纳性质的总结,但对于运算背后的原理、假设、历史等鲜有描述。徐瑾立志在这个时代成为新的经济学家,独树一帜的思想家,自然需要对理论背后的发展融会贯通。平日里四下无人,徐瑾自然可以随意输出其偏颇的观点和不成体系且不严谨的看法;但是一旦将所述内容记录成文字发表在公众场域,徐瑾对其学术观点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哪怕这部短篇小说集是以习作的标准设立的,但是一个成熟的经济学家(与魔术师)不会将未经思考过的文字如此突兀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因此,为了更好的描述自己的所思所想,徐瑾必然需要对所涉及的经济学原理有着详尽的了解。错误并不可怕,徐瑾唯恐不知错在何处。
- 培养输出型爱好。经过几年的经济学学习,徐瑾已经掌握了学术研究的初步方法。然而,对于经济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来看,似乎极为稀缺。对于经济系的学生而言,给定效用函数,用多个商品来计算效用最大化的配比已经是得心应手,但是这种分析式的精确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反倒是一种无效率。运算过程和各种理论假设对于决策人而言反倒是一种时间上的负担,而消费者在现实中更多是一种“感觉上”的偏好。可乐多买一瓶如何呢?现在似乎不太渴,买瓶小瓶的冰红茶吧?罐装300ml可乐3块钱,瓶装500ml可乐3.5元,边际上来说似乎很划算,但是罐装更好喝,是否要加0.5元买瓶装?既然这种数理的分析很少直接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本科经济学教育给徐瑾留下的似乎都是无根浮萍。徐瑾能感受到经济学原理的强大,面对现实生活这复杂多变的系统,任何理论也只能哀叹其渺小无力。因此,把经济学的思考写下来,反倒成为了本科教育最有用的基石。
- 整理成册以供发表。曾经,徐瑾对书店的经济学货架上摆满了各种“一周学会经济学”的肤浅书目表示鄙夷。现在,他多少能够理解市场上会出现这种物品的原因了。一想到为了自己的财务状况而出此下策,徐瑾虽有万般无奈,但他决定做一些不一样的。他的作品必须暴露出明显的风格:严谨、翔实、先进、易读。带着这样的决心去体会生活并完成这样的短篇集,徐瑾应该能初步在简历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赚点稿费。
至于为什么是第三人称,徐瑾确实经过了一番考量。本来他是打算用第一人称来写作,增加读者的代入感。但是徐瑾意识到每个经济决策者在微观层面有个体差异,且第一人称的视角不符合徐瑾日常思考的模式。第三人称虽然让读者和作者之间产生了一些隔阂,但是徐瑾平日里经常会像这样用某个不存在的“视点”进行抽离的思考,仿佛这个“我”不在三界之中,不受经济生活的影响。如此一来,徐瑾本人体验到了经济生活对他的影响,而剥离在外的“视点”则形如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对经历过的事情进行一番剖析。这样主客观相统一,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实际和理论相呼应,其所得到的推论应该更具有生命力。
思考良久,不知如何收尾,故就此作罢。其他结构问题等日后边写作边修改。
于杭州,
徐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