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总结

10月发生了很多事情,但都是为了逃避,请看徐瑾他如何描述这一个月。

以下内容均是徐瑾自述。

今年10月事情还是蛮多的,但为了从逃避压力,我刻意选择读推理小说。可惜压力它还在那,该面对的还是得勇敢面对。

先说阅读的情况,读了15本书,分别是:

《现代私人侦探完全手册》,《推理要在放学后》,《复苏杀人者》,《我们盗走星座的理由》,《名侦探原田亘》,《煞风景的早间首班车》,《再见,天使》,《猎书侦探》,《地狱星REMINA》,《解体诸因》,《幸福之书》,《不可以》,《东京空港杀人事件》,和《侦探电影》。

先不说读得深不深入,能不能把书嚼透了这类深层次的问题,我反倒认为这一个月啥事没干,光读推理小说了才是神奇。我之前读推理小说也就是出于爱好,幻想成为名侦探,直到后来不知怎么了上头了,现在想要严肃看待这个文学体裁,甚至想要研究。今年6月份创建了自己的博客,时不时发一点阅读的感想在上面,虽然没什么访问量,但是把它当作互联网的静谧之地也不是不行。后来,无意间在群里看到了一张图片:那是Fang评论一本推理小说时的习惯,附上他自己的博客,然后再加上评论。起初看这张图片倒没什么,但是Fang这个名字倒是特别眼熟。我突然想起来,我的博客收藏夹里就有一个网站,有个Fang的词语。之前,我一直以为这个网站不过是某个推理小说资讯类网站,结果没想到是一个个人网站,而且持续更新了17年,佩服的五体投地。那天是10月19日,说是改变我的一天,一点也不过分。那天,我正好读完了一本很有新意的小说《再见,天使》,所以,我也向Fang一样,把整个故事的构架整理出来,并附上解答。这是一个很辛苦的工作,我前前后后忙活了很久,读完的书也拿来再次翻阅,以确定故事的走向确实如同我所描述的那样。没想到这个工作是这么的辛苦,能坚持这么久也真是足以让人肃然起敬。

后来,这也变成了习惯。在阅读后思考剧情的走向,回忆伏笔出现的描述。其实,也蛮有意思的。

再后来,是阅读《猎书侦探》给我的另一次冲击。收藏家们对于推理小说另类的喜爱确实把没钱却有收藏癖的我震撼到了。其实,我倒也希望自己能像Ellry,hd612等大佬一样,了解推理小说背后的故事,研究创作的思路,有机会自己创作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收藏珍本善本却是我虚无缥缈的幻想,这可能就是我的内心在作怪,那颗充满贪欲的心。总之,从这时候起,我打算逐步严肃认真对待推理小说这个体裁,试着去感受文字后的东西。但总体而言,我还是希望自己能保持初心,去欣赏每一部作品。我认为每个作品都有其优秀的地方。一步一步来吧,虽然根本不知道他们是如何从一个读者转变成一个研究者的。

《推理要在放学后》读起来很快乐,也很轻松。

《复苏杀人者》的角色塑造很吸引人,读起来很快,很轻松。

《我们盗走星座的理由》蛮有意思,故事设计上和乙一的《zoo》很像。

《名侦探原田亘》看困了几次,设定倒是很吸引人,但我不确定还要不要读这个作品的续作(如果有的话)。

《煞风景的早间首班车》看“哭”了,最后的章节有种夏日温情的感觉。我应有的青春,和现在应该经历的青春,因为一系列后续会讲的事故,成了只能过颠三倒四的生活。

《再见,天使》有让人想要去了解哲学的冲动。

《解体诸因》是第二次阅读,但是因为记性不好,读起来还是和新书一样。不知道这次,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和上次一不一样。

《幸福之书》我期待了好久,阅读时也告诫自己不要让过高的期待影响了判断。还好看到了最后,了解了真正的内核,体会到了儿时摆弄魔术道具的快乐。但奇怪的是,明明我把豆瓣的首次书评献给了《幸福之书》,最先发出来的反而是《东京空港杀人事件》。

《不可以》,挺可惜的,感觉被反转这个限制拖累了。

《东京空港杀人事件》,想说的基本都在评论里。

《侦探电影》,写作的风格很新颖,剧情倒是很平淡,最后的解答也不是很刺激,但是故事里的幽默元素和扎扎实实的故事走向确实还是很容易让人一直读下去。

我对十月份的剩下时光没有留下任何印象,每天都是循规蹈矩的样子,起床,看书,吃饭。

现在,我不得不描述,那个我想要逃避的东西——转学申请。

因为一系列不凑巧的操作,我只好去老美那就读西雅图中央学院。那是个两年制的大学,所以,我不得不想着转学到老美的另一所综合性研究大学。之前的学习经历太过波折,让我有一种疲乏的感觉,只希望能安安稳稳的在专业里深挖,所以转学申请这个东西实在是为我平静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总之,面对这个可能改变我一生的选择,我不得不慎之又慎,但是两年内缺乏与同龄人交流,甚至因为要倒时差所以不得不熬1年多的夜,我都能察觉到自己性格的转变。现在,我对自身充满了否定的心态。无论别人多么认可我,多么承认我,我内心中有个声音一直提醒我,我自己实际上根本不行。所以我也不知道“我的能力有缺陷”这一结论,现在看来到底是通过客观分析得出的真实评价,还是心理疾病导致的错误分析。说是对经济学很感兴趣,想要成为经济学家,但实际上经济学的教科书这一个月也就翻阅了两次;说是想成为犯罪学家,犯罪学的内容也就在心血来潮的10月18日翻阅了那么一回。虚伪,太虚伪了,真恨不得一头撞死。想来,上述结论应该还是经过客观分析得出的吧。

这基本上就是我的10月了,有快乐,有悲痛,明天就是11月了,UC的转学就要结束了,希望我这没有光鲜亮丽的经历包装的履历,能帮助我在经济学和犯罪学的路上走的深一点,远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