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賀美雅之 《風果つる館の殺人》(2006)

期间因为众多其他因素,导致本作花费的时间超出预计。言归正传,本作的质量难以比肩前作,可能是解答略显潦草造成的。

基本信息

風果つる館の殺人

作者: [日] 加贺美雅之
出版社: 光文社
出版年: 2006-8-22
页数: 614
定价: JPY 1400
装帧: 新書
丛书: Mr Bertrand系列
ISBN: 9784334076382
译名:止风馆 、 驻风馆

主观评分: 6 / 10
主观评价:虽然作者在这个主题里耗费了很多心血,但是作者应该如实地得到读者中肯的评价。从故事的结构上来说,与前作相仿,场景的设置很难说不是新本格的套路。作者最擅长使用的意外元素在本作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戏剧化作用,反而让整个诡计看起来更为廉价,同时也拖累了后期虽然老旧但依然出色完成任务的诡计,即使这个诡计看起来也不是那么的让人感到信服。总之,略有新意的剧情设计+巧妙的人物动机+有创意但有缺陷的诡计+没有反转硬是要反转的结构,这本书在徐瑾心中很难和前几作并肩。如果这不是本格推理小说,而是悬疑小说,徐瑾也不会这么严苛;但既然作者希望能以本格推理的形式把这本书展现在读者眼前,并让读者感到“有趣”,徐瑾自然需要拿出100%诚意,认真描述作品的优缺点。

故事简介

出场人物

查理·伯特兰 - 巴黎警察局预审法官
帕特里克(帕特)·史密斯 - 伯特兰的外甥
玛丽·凯利 - 帕特的恋人;克劳迪娅的养女
克里斯托弗·凯利 - 矿山王【已故】
英格丽特·凯利 - 克里斯托弗的妻子;现凯利家主
伊冯娜·杜瓦诺 - 克里斯托弗的情人【已故】
克劳迪娅·凯利 - 克里斯托弗的大女儿
威廉·凯利 - 克劳迪娅的儿子
里根·亚当斯 - 克里斯托弗的二女儿
马丁·亚当斯 - 里根的丈夫
史蒂芬·亚当斯 - 里根的儿子
克迪莉娅·亚当斯 - 里根的女儿
玛格丽特·格雷 - 克里斯托弗的小女儿
查尔斯·格雷 - 玛格丽特的丈夫
戴维·格雷 - 玛格丽特的儿子
帕特里夏·格雷 - 玛格丽特的女儿
斯泰尔斯夫人 - 英格丽特的女佣
惠特尼·德里斯克尔 - 英格丽特的主治医生
迈克尔·安德伍德 - 凯利家顾问律师
皮博迪老人 - 凯利家园丁
爱丽丝 - 凯利家女佣
兰斯洛特 - 皮博迪老人的狗
彼得·克雷文 - 不明
理查德·戈隆 - 警察局长
阿兰·卡斯提亚斯爵士 - 原英国政府高官,伯特兰的老友

凯利家家谱

故事大纲及案件流程

注:本篇故事笔墨都用于渲染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这对最终凶手的动机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徐瑾觉得这些内容完全不能支持凶手的动机;其中的反转也并没有给这个故事带来更加深刻的内核,这种为了反转而反转的写法,徐瑾很难欣赏。虽然有些意外,但徐瑾并不认为侦探这位角色可以做到像看过剧本的导演一样,知道埋藏在过去的秘密。所以徐瑾不打算提及反转等有关的故事情节,只把案件本身的表现形式提炼出来。

案件背景

整个案件都围绕建立在爱尔兰巨人岛边悬崖上的一座古堡——止风馆。这里常年有着偏西风的大风,所以需要在四周建立防风林,但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馆屋顶上共有六个鸡状的风向标,南北两侧各三个。再说人际关系。克里斯托弗的妻子英格丽特无法怀孕,克里斯托弗在外和巴黎名媛伊冯娜·杜瓦诺结识并育有三女。英格丽特知道后反而把母女三人接回家中,对待她们如同自己的女儿。伊冯娜受到感动,并诚意悔改,作为英格丽特的女仆。

近40年后,已经成为家主,掌控凯利家庞大财富的英格丽特病危。她立下的遗嘱内容离奇,让孙子孙女之间相互结婚,最先结婚的一对,其父母将继承遗产。这种两桃杀三士的计谋很快变成了惨剧的源头。

止风馆平面图

三十八年前的惨案

迷宫中央案件

晚餐时间,英格丽特到处都没有找到伊冯娜和克劳迪娅的身影,她便在家中四处寻找。找到中庭,向正在迷宫门口工作的皮博迪打听时,皮博迪说母女二人走到迷宫中了。前一天晚上下雨,所以泥泞的地上留下了母女二人的脚印。沿着脚印,她走向迷宫的深处,中央有一个亭子。母女二人倒在地上。母亲伊冯娜的脖子被利刃划破,已经死亡;女儿克劳迪娅则躺倒在一边陷入昏迷。现场只留下一把扇子、围巾、镜子和口红。奇怪的事,迷宫只有一个出入口,来路的地上并没有其他人的脚印。这件事也成了悬案。

真相

是因为意外。奔跑的克劳迪娅摔倒,手中的扇子飞了出去。因为此处多风,西风把纸做的扇子吹起划破了伊冯娜的脖子,而克劳迪娅因为目击到这一震撼的场景,大脑的保护机制使她昏迷。这也为后来的惨剧埋下了伏笔。

第一桩案件

史蒂芬被发现吊死在中庭旁高达15米的塔仓顶。离奇的是,被缢死的史蒂芬,吊死他的绳子竟然只是被简简单单地缠绕在塔顶,更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塔仓旁边的脚印,跟当地的巨人传说如出一辙。帕特里夏证实说,她半夜曾在主楼走廊的窗户边,看到巨人的大脸在窥视房内,而中庭内,窗户下方掉落的风向标也被不明的外力扯断,似乎也在佐证巨人的存在。

史蒂芬吊死案

真相

吊死手法

犯人把死者带到塔仓,让其昏迷后,把一根绳子穿过塔仓顶部的格栅口,使塔内塔外的绳长一致。内部的绳子套在死者脖子上后,在5米的位置割了一个口子,然后,在屋外的绳子上绑上降落伞。待风吹起,死者被拉起,头部撞到格栅,却因为格栅过老,被尸体撞破,且降落伞在15米高度会产生大幅度摆动,因此,绳子缠绕在了塔顶,最后被扯断。帕特里夏看到的是绘制在降落伞上的巨人图画。

第二桩案件

戴维·格雷有事要找帕特商量,两人约好在迷宫中的庭院见面。帕特来到庭院时,戴维背对着他,仿佛看到了什么恐怖的事务,接着他逃跑的身影仿佛被空气抓住,强制转身,接着,一道血雾喷了出来。倒地的戴维颈部被不明物体切开。帕特第一时间上前检查,戴维的手部没有脉搏。帕特四处寻找,也没有发现可以躲避人的地方。他返回主屋找人,正好医生在家,两人一同前往。德里斯克尔医生检查后,宣判了死者的死亡。随后,帕特检查时,却发现现场遗留了一颗橡胶球。

真相

戴维之前遇害时凭借自己的演技,他利用泥塑在自己的脖子伪造了伤口,并且准备好了假血。而帕特检查脉搏时,他把一颗球夹在上肢的血管这,使胳膊的脉搏暂时停止跳动。接着,等医生来检查时,医生把小刀夹在纱布上,杀死了戴维,并处理了现场。戴维是上了医生的当才配合演这一出戏的。

第三桩惨案

浴室密室

走廊被半开的门和长椅挡住,威廉在房间里找东西。能通往浴室的路只有一条。帕特里夏在浴室中死亡,现场只有窗户打开了15公分。威廉表示没有看到人员出入。伯特兰在检查的时候,发现浴室正上方的风向标停止转动,经检查,原来是麻绳缠绕在了风向标上,另一头系着一把20公分的长剑。

真相

自杀。帕特里夏提前在风向标上绑好绳子,用楔子阻止风向标的转动,然后把绳子垂到浴室。在浴室里绑好绳子后,解开楔子,风向标可以转动。接着,解开浴室的绳子,绑上剑。自刎后,意识模糊,手松开长剑,风向标转动,回收凶器。

主观描述

如果只把案件核心的表现形式摘录出来,那么整个案件的表现实际上还是非常吸引人的。一个不可能的吊死,一个透明人谋杀,再来一个密室杀人,凶器消失,如此精彩的谜面,配合上作者用了大量篇幅描述的每个角色之间的交往和关系,再加上奇怪的遗嘱,让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有谋杀的动机,实际上还是非常让人疑惑的(褒义),真相究竟是什么呢?但是,解答方面,一下子就让读者难以接受。诡计十分牵强,很难自圆其说,很多部分死者如同工具人的身份也让徐瑾感到儿戏。作者的解释给出了很多心理层面的介绍,但是这种描写徐瑾觉得缺乏说服力。最后的反转更是让人不知道从哪里说起好,只能说作者借着伯特兰之口,不来个惯例的反转就不痛快。这个反转很没有必要,同时在结构上也很生硬,毕竟作者自称要写本格推理,那就应该给出恰当的原因。但作者给出的反转直让人觉得侦探看过了剧本,只能当作一段有意思的构想,却不能当成过去必然发生过的事实。总体而言,阅读的体验是较次的。

本作缺点很明显,大量铺垫的人际关系没有说服力;精彩的谜面却又没有相匹配的谜底,让角色的死亡感到草率,也让读者对动机感到迷惑。作者的笔力不知为何,没有前几作优秀,情节的布局很浅显,故事的走向很明白,没有推理小说应该有的困惑,如果是国内的推理小说,一定是会被痛骂的。优点只能说故事中发生的小转折还是不错,不少角色的设定是比较讨喜的。遗憾的是第一个案子的诡计,或许能把它搞得更具想象力也说不定。

本作应该是不可能在国内上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