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的有趣经历

不是我诈骗,但我也没被诈骗。只是经历了想要把我骗了的环节罢了。

今天下午发生了一项有趣的事情。众所周知,我本人有啥举手之劳帮就帮了。

今日收到个短信,自称Jessica,说是让我别忘了去接她,明天有一场重要会议。我想这可能是个很重要的事情,就回复她说她联系错人了。她问我是不是她的司机David,还说这是助理Ashely给她的电话号码。我说不是。结果莫名奇妙就变成她夸我说真善良,然后自我介绍,说自己是越南人,到美国没有朋友,41岁,很高兴见到我诸如此类(什么你人真好,太有礼貌了,深受美国文化熏陶云云)。我大惊,倍感不对劲。很简单,哪有人因为发错短信了就和对方聊起来,甚至把自己的基本信息告诉别人的?

以下是真正的美国人给我打电话(因为我不可能认识其他美国本地人)真正的状况:

我都会谨慎的先问一句“你是谁?”

对方问我“是不是Aaron?”

我说“不是”。

对方再回一句“what the f**k?”

结束。

因此,我立刻就把这位“自爆身份”的“人”标记为“fraud possibly”。

接下来就有意思了,她先是给我发了她的照片(还是不放在网页上了,但显然是一张精心p过的图片),然后说自己住在洛杉矶。于是我就回复:“你很漂亮,但是我没有结交朋友的计划。如果你想找朋友,我建议你去酒吧坐坐看。”(毕竟电影里不都是这样演的嘛。)

结果对方说,“你为什么要这么说我,你是不是对我有坏心思?”

美国这边性比较开放,经常可以听闻“亚裔女孩非常好搞”之类的,因此这种勾引人的技巧有可能就能骗到那些精虫上脑的“人”,但遇上我,你是踢到钢板了。我先把图片保存下来,然后用浏览器搜索,结果发现这就是一张网图,是某位LinkedIn用户的头像,虽然我感觉那个人也是用的盗图。但是我没有声张,毕竟我好奇她到底要干嘛。结果我这边还没说啥呢,她直接说我对她有非分之想,我的精神洁癖一下就爆发了。很快啊。

我问她:“我只是好心提醒你我不是你要联系的人,希望你能及时赶上明天的会议。” 这时我的肾上腺素已经爆发了,因为我从没和诈骗分子直接沟通过。

接着,我又回了一句:“很少见到有人直接把自己的照片发给陌生人的吧?更何况还是XX(某个LinkedIn用户)的头像,对吧?Jessica小姐?”

对方也不害怕,直接说:“我只是想要了解你。如果你不信我,我可以和你视频通话。我知道美国人非常有礼貌而且绅士,我只想通过你了解美国文化。”

“不用了,很抱歉让你失望。我不是美国人,你也不可能从我这里了解到美国文化。”

她没有回应我上一句关于美国人的事情,直接说:“哦不,这是我的照片,我还能给你发更多照片,你也可以视频联系我。” 然后发了另一个角度的自拍照片。依旧是常见的网红脸(虽然蛮好看的),但是一个侦探能被外表蒙蔽双眼吗?

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两张图片虽然经过修改,但人头骨的结构是没有办法改变的。第一张照片的女人面部较宽,下颚较为圆润,显得下半张脸宽且圆(但也还挺好看)。第二张照片的女性颧骨明显,下半张脸窄且长。经过图片搜索发现又是另外一个facebook用户的头像(虽然我感觉也是假的图片)。至此,我已经没有心情和她闹了,诈骗确定。

我提问:“兴趣缘故,我能不能问问你是做什么的?我们可能是同行?”

“亲爱的,你有什么困惑的吗?”(恶心呐,恶心。)“我在我叔叔的证券公司工作,部门设立在洛杉矶。”

我也不装了:“朋友,看看这两张照片的颧骨,她们都不是同一个人。但你确实引起我的注意了。”

“你多大了?你做什么工作的?”她发问。

“我知道你的小伎俩”,我说,“但我也不介意向你学一两手。”

她:“你在开什么玩笑?”

我:“不,你错了。应该是我来问,你在开什么玩笑?”

我:“对了,我一直想学诈骗,不如你教教我怎么样?”

她:“你在说什么?我搞不懂。”

我:“意思就是说,你能不能教我怎么诈骗或者装傻?我是认真的。如果可以,请把你的pdf文件或者其他指南通过XXX方式发给我。感谢你给我带来的美妙下午。”

音信全无。

结果很快啊,又有第二个短信发了过来。

??: “嗨,你明天晚上有空嘛?一起去吃饭好不好?”

我:“你好,我想你应该发错短信了。”

她:“我是Anne,你是Lucy吗?”

我:“很遗憾,我不是。”

她:“对不起,我的助理给了错误的电话号码。我希望我没有打扰你,祝你有个愉快的一天。”

我:“只是个常见的小错误罢了。祝你愉快。”

如果只是到这里,那么就是一个正常的沟通。但是,事情又出现了新的转机。

她:“太感谢你了。你实在是太热情,太善良了。我叫Chen Anni(注意名字拼写的错误,真的会有人把自己名字拼错吗?)你叫什么?”

我:“David。”(还记得Jessica给我发消息说的司机名字吗?)

音讯全无。

但我的好奇心已经被彻底激发了,怎么办?我开始“骚扰”Jessica。“你是机器人吗?” “我正在学习犯罪经济学,能不能请你帮我填一个调查问卷?” 诸如此类。

我突然意识到,一般诈骗是使用筛选机制,从大鱼塘里广撒网,遇到潜在被害人再进一步接触。如此一来,我可能就不得不装傻了。

我(对Anne,或者Anni):“其实我叫Collin。我得谨慎点,你知道吧?互联网这地方。”

她(很快):“很高兴认识你,Colin(注意名字的拼写)。我来自新加坡,现在因为工作原因住在洛杉矶(又是你)”

意识到这个背景的相似性,我向Jessica发问:“你认识Anne Chen吗?” 无回音。

过了一会儿,Anne:“算了,我发错消息了,我道歉。”

我在互联网搜索了如何让问答机器人程序崩溃的指令,发现有的人说“Nice virus and scam auto replies”能让对方反复发同一个消息。我便用在了Anne的对话上。音讯全无。

(什么,你还没发现对方是问答机器人?显然我的部分资料已经泄露,包括我个人的名字Collin。这个是个关键信息,用来筛选被害人的防范程度。当机器人发问你叫什么,用户的回答和资料不匹配,那么就意味着要不然资料编撰错误,要不然就是对方有所警惕。与其让对方打消警戒,不如换下一个目标更加划算。因此,我不得不从回答David转换成Collin,果然,对方有了反应。)

过了一会儿,倍感无聊,我又向Anne发问:“你是Jessica吗?” 这是我从被诈骗到反诈骗的第一步尝试。

Anne:“我是Chen Anni(罕见老外用英文交流把姓放前头)”。

知道对方不过是一个机器人,我回了一句:“抱歉,看来我犯了个错误。你午安。”

Anne:“祝你有个好的一天。”

激情对峙许久,不过是个机器人罢了。诈骗的套路太急躁,直接一步自爆,程序可能可以改进一下。不过如果是广撒网的模式,管用就行,显然这是诈骗分子最经济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