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习

第一天的观察。后续每天可能高度雷同,所以大概率只会有这一篇文章。

图书馆学习

关于噪音

今天好像有什么展览,楼下来了很多人。人群数量一但达到某种级别,熙熙攘攘的喧嚣总是避免不了的,即使这是图书馆也一样。有人会反驳,“图书馆本身人也很多,但平日里都是安静的啊?” 但是,提出这种反驳的人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即使人的数量很多,他们在空间上的接近并不等于目的和心灵上的接近;而展览这种活动,加上各路熟人,在空间和心灵上都会让人忘记自己所处的环境,哪怕是在一个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亦或是平日里安静的人也会变得比较喧闹。

还好带了降噪耳机,但是女性的音域比较广,音高较高,超出了降噪的频率范围。不禁为剩下认真学习的人感到惋惜。降噪后都有难以忽视的声音,没降噪的话,那得是多么吵闹?

不过,就我的观察来看,附近的人仿佛都处在无人之境,看书的人都是很认真的。这么说来,我才是那个走神的人。

吵闹声在一位不知名人士的“安静”后戛然而止,此时已经临近中午。享受了近1个小时安静的学习氛围后,我出去吃饭,楼下已没有看展的人了。

关于学习

图书馆学习的效率还是很高,我认为从经济角度考虑,这是一种内在化外部性的结果。图书馆一般为身处馆内的人提供了一种正外部性——安静的环境,因此,即使没有人刻意提醒,人本身的教养也会为了保存自身的体面而保持安静。这就是在没有法律强制执行的情况下,仍然使外部性得以解决的良好案例。

用人话来讲,那就是不好意思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刷视频。

中午饭后
上午的学习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我基本上做到了全神贯注,效率出奇得高。中午饭后,再次回到图书馆,倒是有点犯困了。也许是数学这个科目本身就让人想要睡觉,也有可能我放的纯音乐实在是过于舒缓,但更有可能的是,我下午的学习状态本身就偏差。这一点从过往的经历来看基本属实。

没办法,还是先读会儿小说《长安异闻录》休息下比较好。

下午3:30
下午学习数学,学到3:30,真的是要困死了。

临近饭点
今天的学习,总体上来看至少比前几周要好上不少。经济学快速地翻阅回顾了外部性的相关内容,又学习了公共品的相关内容;下午数学复习了像三角函数、圆、椭圆等知识,然后正式进入了微积分的复习。不过,正当我键入上一行的文字(即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时,我突然有点忘记自己在经济学教科书上浏览的内容了,只大概记得科斯定理、公共品、产权等零碎的知识。但翻完书后,我大为震惊。我不理解,为什么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我没能完整学习一章节并复习另一章节。回顾数学的内容,也是寥寥无几。如果说数学是因为使用英文教科书而导致进度缓慢,那么经济学的学习效率低下又作何解释?还是说我没能调整到真正的大学学习,太执着于文字本身,而不是扫视段落以了解文字背后的内容?太过于字字珠玑果真让人效率低下。

先去吃饭吧,饭后再战。

关于图书馆

这个图书馆本身还是不错的,有空调,有灯光,藏书也比较丰富。不足之处可能是书籍的摆放十分糟糕,同一个作者的一个系列书籍可以在一个板块的不同柜面找到,这就很离谱(对,我说的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书)。大侦探波洛作为欧美文学的经典系列,在欧美文学板块书架上,竟然不在同一个位置。或许图书馆可以以志愿者的名义,拉几个喜欢分类的人(比如我),好好地把书架整理一下。

这么说来,读书的人也负有很大的责任,毕竟从哪拿的书就应该放到哪里去,如果所有人都是这么做的,所有书的相对位置应该是固定的。事实证明,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这一点。

人的认知差别真的这么大?

根据我的后续观察,图书馆确实是有负责把归还书籍重新上架的工作人员,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图书馆的书籍每一本都有其自身的编号,而图书馆工作人员只负责把编号放进对应的区间内,因此,同一系列书籍出现归还时在同一板块的不同书格也就可以理解了。这是为了工作效率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协,同样,这也是书籍序号区间过大导致的问题。

那有没有可能出现一种兼顾序号查找效率,又能在摆放时按作者写作顺序的排列方法呢?

晚饭后

有图书管理员在附近整理书籍,我按耐不住好奇心,上前询问了图书摆放的相关事宜。得到的结果充分证明了我的无知。

书是故意放乱的

当然,这个小标题有“标题党”之嫌,我不否认。可是,就我一番询问后得出的结果来看,这样说倒也没什么问题。图书馆的图书摆放是法律规定的,国家有专门的《图书分类法》要求每一本书通过四级分类进行摆放,因此,一个系列书籍如果不是同一年同时出版,如果一个书柜不够大,很有可能被放到不同的柜子里。

以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为例。她一生著有80多部推理小说,作为文学系列,其作品首先是被冠以I代码,作为欧美文学,其序列号应当为I5XX.XX(XX代指数字)。这是这本书的一级代码。而后,是图书馆的编号。Z代表浙江,E是临平区代码(虽然我看这个图书馆的藏书并没有标注Z、E等字母),随后是一串代表图书馆代码的数字。第三级,也就是排在第三行的代码,是这本书在柜子的顺序。比如:365。其含义就是I5XX.XX这个书籍代码的第365本。第四级就是出版年份了,这里引用的是版次年份,而非印次年份。

原来书籍的存放有这样的标准,为了管理的效率才这样的吧?

同样,我询问了管理员,为何不把同作者的书放在一起。答曰:图书馆不可能为了给某一个特定作者留位置而空出来书柜。因此,这还是为了效率而做的取舍,对于美观方面,可能就略有欠缺了。不过也有特例,I201就是专门留给鲁迅先生以及鲁迅研究的相关著作的,因此,如果一位作家重要到了一种难以忽视的程度,总是会有特例的。

杂记:我询问完相关事宜后,图书管理员继续她的整理工作。楼下的小孩很闹,图书管理员严厉地训斥:“小朋友,不要把图书馆当游乐场!”我笑了,终于有人治治闹到出格的小朋友了。图书管理员的训斥可能是出于工作的原因,当然,我更愿意相信是她对书籍本身的热爱,和对图书馆本身的喜爱。毕竟,在跟我介绍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相关知识时,管理员表现出来的热情是非常明显的。

闲暇时的思考

读完书,空闲时间刷了下豆瓣,看到了以下内容:

凤凰财经视频连线拜访了体验送外卖的邢斌教授。他说话比较平静和克制,但依然有明显的皱眉,说到激动时,他补充说“不好意思我有点愤怒了”。

几个印象深的点,“算法只是给金字塔尖的几个人赋能,对于外卖员只是更重的镣铐”;送外卖,比他年轻时下田和在工厂里的劳动强度更高;引用了白居易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不禁感叹,我的想法再一次得到了印证。我一直认为,这个时代的外卖系统,既缺乏效率,又不公平。缺乏效率是指,消费者所得的信息不完全:早年的线下经营,人们经过店门口,往往只要看看经营程度就可以预估这家店的排队等候时长,而现在,用户只是随意点击算法推荐的店家,不仅消费者选择的内容高度雷同,且等候时长未知,浪费时间;得不到推荐的店家,其生意恐怕也没有因为电商时代的算法红火到哪里去。缺乏公平是指,得到推荐的商家,大量的订单让员工的工作负荷超过正常线下排队的工作负荷,这种凭借计算机算法安排工作,真就是赛博牛马。

我以后要是真的有幸经营一家书店,使用二维码无线下单的用户都得额外收费。

终了

夜深,东部的城市总是暗的早。6:30分,天就阴沉下来了;7点,窗外俨然一片漆黑。今日的学习虽不能说是富有成效,但好歹是比前几周有进步。如果我上个月天天来这儿学习,是不是会更好?肯定会的吧?但我没有选择这样做。如果经济学里的理性人假设是严谨的,那么我现在的境地估计只能说是我的理性决策下的正常经济后果。看来闲暇,相比于学习,在我这里是更加“理性”的决策。

听着伤感的音乐,人也容易情绪化起来。在国内的时日无多,这些时日都告诉了我,人不付出时间努力去做自己喜欢的,热爱的事情,面对困境时容易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