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星期四
马上就要开学了。这个假期过得很快。放假期间我看完了不少书,至少保证了学习状态。详细的内容还是留给12月总结。
今日打算简要地写一些自己对2025年的展望,顺便回顾一下自己去年做了些什么。
前几日写的文章内容上竟然和今天看的讲座主题高度重合。数学在经济学教育中占了太多比重,可以说经济系学生逐渐成为了工具的奴隶。想要做好经济学研究,应该文理双修。具体还是在展望中聊聊吧。
这几天打算好好休息,看看书,调养生息。开学前的紧张感又回来了,或许是因为我下定决心这学期对课业内容采取自我学习的方式,让我开始害怕失败。
昨天读完了《加贺美雅之未出版作品集》。这下算是读完了加贺美雅之的所有作品,不过我发现自己已经欠了两篇推理小说内容总结(《咚咚桥坠落》和《Murder at the Margin》)故事都有点淡忘了,总结不出来什么有用的信息。新的一年就已经感到压力了。
下午的读书计划就暂时搁置吧,把该写的文章写完才是要紧的事。
1月4日,星期六
无精打采。开学前的焦虑愈发明显,再加上昨天刷到关于经济学博士申请相关的文章,让人更加难以平静。或许我还是沉静在结果导向的框架里,但没有成果,我该怎么获得自由?
昨天心烦去散步的时候经过书店,在犯罪相关的书架上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书。包括罪犯撰写的传记式犯罪学研究The Professional Thief,甚至还有社会学家Sutherland对这本书的点评。此外还有其他有趣的作品,比如犯罪学家对抢劫犯的跟访Armed Robbers in Action,A Burglar’s Guide to the City,The Napoleon of Crime, 还有一本学术著作Transnational Organized Crime。这个步真是散对了。
不过今天心情依旧很差,马上就要开学了,打算这两天好好休息一下,结果选择要放松的电影/书籍就花了数个小时。心不在焉,烦躁。
才发现2024年观影录没有更新,还有好多电影要补。ps:补完才发现原来观影录在菜单列表里更新了一部分。太久不看电影我都忘了这茬了。
终于修好了博客“关于”页面的错误。严格来讲不是修好,而是通过其他方式绕过这个问题。重新创建了一个新页面,然后把老页面隐藏这样一个低效的堆叠方法。博客今天就到此为止吧,至于“关于”界面(现在叫“简介”)的内容,过几天再更新吧。
1月5日,星期日
起的很晚。醒来之后也没有下床,反倒是就躺在床上懒散地读推理小说《暗黑馆事件》。午饭吃得很晚,大概下午2点才因为饿得不行,被迫起床。下午也是如此,读会儿书然后接着放松一会儿。我读书的劲头没有两三年前那样富有激情了,我仍记得那几年都推理小说可以一天不吃饭,全身心投入到阅读中去。这种心流的感觉我似乎很久没有体验过了。
下午刷朋友圈的时候无意间看到父亲分享的照片,那应该是我大一参加创业活动时官方摄影师留下的照片。照片里的我虽然在容貌上并没有太大差异,但是我仍然感觉到陌生,继而引发了我的思考。时间是连续的,但是人的意识似乎并不是。我在不知不觉之中从那样一个人变成了我这样的性格,只要有变化发生,我还是“我”自己吗?我觉得“我”只是一个屈居在名为徐瑾的躯体中的意志体,“我”想成为谁就能成为谁。
晚上吃饭的时候,收到新学期教授们发来的上课通知,我才想起来查看不同课程的课程大纲。我这学期有一门极具挑战性的课程,Issues in the Economics Development,课程阅读量之大令人汗颜。但是,上课前的不安感一扫而空,反倒是浑身颤抖,激动。这个挑战我就接下了!人果然还是畏惧未知。一旦情况清晰明了,反倒能有动力去解决困难的问题。
明早有早课,话不多说了,早睡要紧。
1月7日,星期二
今日只有一节课,但是上午的时光都花在阅读上课前要求的背景知识了,效率略显低下。或许应该学会skimming。
中午饭后继续阅读《暗黑馆事件》,终于在晚饭后读完了。1200多页的长篇读起来真是有够累的。
晚上赶紧抽时间把这学期的学习计划安排一下,然后赶紧读会儿书,明天还有早课。这学期的research也不能落下,但是教授采用的是放养,具体能走多远还得看我自己,所以这个学期计划就显得格外重要。必须严格落实,不得有误。
1月9日,星期四
这两天日程表都严格落实了,第一周过得不错,每节课过得很充实,准备得也很充分。周四结束我就结束了一周的课程。晚上开始写计量经济学作业,我打算尝试用LaTeX写。虽然速度比较慢,毕竟是刚开始练习,但是结果非常好,写出的作业看起来整洁明了,清晰好看,非常符合我对一项作业的美学感受。只希望下次能创建一些快捷键,让写公式的速度快一点。
明天得抽空去学习其他背景知识,为研究打基础。就现在来看,我是越来越搞不懂怎么用经济学视角研究犯罪问题了。
1月11日,星期六
给自己一天时间休息。本来打算看一整天推理小说的,结果大部分时间还是用来刷B站。算了,看来我的效用函数已经表明了我的消费者选择。下午抽空看了会儿国内推理爱好者的作品,《断罪天使杀人事件》,目前来看笔触还是有点幼稚。大量的对白说明作者很可能没有现实中和人坐下长谈的经历。哪怕为了达到文风中的“炫学”而做的调查确实让人大吃一惊,但是对于我这种文盲来说没有能够创造出一个熟悉的情景来想象出故事发生的环境,再炫的东西也引起不了我的共鸣。就像我现在正在写这篇日志的时候,脚下地板缝隙中逐渐渗透出一股带有一点辛辣刺鼻,仿佛某种植物与化工建筑混合燃烧散发出的,略带令人反感的甜味气体。闻到后我的后脑不住的发紧,仿佛快速吃寒凉食物导致三叉神经紧缩一样,令人头晕目眩。如果我为了炫而写,我直接说这是西雅图特有的大麻味儿就行了,但是对于没有背景知识的读者,我的“炫”一定要到位,让缺乏背景的读者了解主角到底在故事中感受到了什么。所以文内很多东西作者不加以更多描述,我觉得对于我而言都很苍白;但另一方面,作者试图展现自己对西方文化的,比如时尚、宗教、建筑、艺术……,广泛涉猎,故而给自己创建了很多“炫”的条件,如果再更加详细地描述,整本书内容就会更加的繁琐。这个权衡取舍作者需要加以考量,但至少从第一章的观感来看,作者在这一方面并没有做得特别出彩。另一个想要吐槽的地方就是,对于人物的称呼颇具俄国小说的风格,经常以人物中间名、姓氏、名称互用的方式跟同一个人对话,让我不得不反复去查阅出场角色表。一般而言,欧美国家的推理小说虽然也是西方姓名的角色登场,但是名称的使用比较稳定,通过角色之间的身份关系可以判断出某个角色究竟在叫谁;另一个就是故事在前期进行了很多角色的铺垫,让人能不看出场人物表就能很快记住谁是谁。但是本作的第一章节就让所有角色登场,而且登场后的人物介绍过程十分短浅,再加之人物行动的逻辑成谜,整个故事目前为止像一个刻意的舞台戏剧,装腔作势的态势很是明显,故事性上并没有太多吸引人的地方。
1月12日,星期日
今日从同学手中收下一个新设备 —— 一台未拆封的二手苹果电脑。本来早就有要换设备的想法,因为现在用的这台电脑响应速度有点慢,太重了也不太适合装在包里在学校里乱走。换成MacBook Air 13寸后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我甚至在思考为什么不早点换,或许是因为在国内的时候并不知道美国大学对Mac的支持率很高,很多软件都有Mac系统的配置。抛开这个问题,下午开始学习Econ 491,阅读文献的速度太慢,经常有读完后回头再看一遍这样的情况发生。晚上接着读文献吧。
1月14日,星期二
今天效率蛮高的。早上起床后开始读文献,终于在午饭前读完了今天上课前要准备的背景资料。午饭后我拎着高级微观经济学的教科书跑到经济系找教授签名,莫名其妙想要给自己留下点回忆,但是很可惜,在目标教授中只有一位在办公室,而且他拒绝在不是自己的书上签名。现在回想起来略微有点尴尬,但仔细一想也确实,有谁会想在其他人的书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用来给别人做纪念呢?这说明我必须学习更多的知识,提升我的学术水平,发表更多的文章和书籍,这样我就能顺理成章地在自己书上签名了。
晚饭后接着看文献,没想到其中一篇文献综述居然这么简短。我一直拖着没读,今天铁下心来读才发现并没有多长,而且从7-12页完全是推荐阅读的文献目录,前面的引入介绍对于我而言差不多都熟知。看来要对学术文献祛魅了,并非所有人都像我一样想把作品写得极为精密完备。
差不多要睡觉了,在电脑里准备好明早要读的文献就休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