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星期一
今日博客复更。本来是打算用一整天的时间把博客的东西整理好,并且更新一批博客的功能。如果可以,还要重新整一个学术网页出来,把自己的论文、研究方向、过往经历、CV之类的都要放上去。结果上午喝了一点枇杷露止咳化痰,结果副作用是嗜睡导致一上午在睡梦中度过。下午间歇性地背了会儿单词。400个单词对我的精神压力来说还是太大了,但其实换成300个单词之后,且过往单词有些熟悉起来之后压力陡然小了好多,似乎明天可以加到350个比较合适。今日没有全神贯注地背单词,导致晚上才结束任务,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甚是惭愧。明天就要去图书馆学习了,具体能做些什么,还是等到了图书馆再看吧。
对了,今天在家庭群里发起了阅读角的活动,阅读的主题是中国文学,第一本阅读的作品是余华的《活着》,很期待。
9月2日,星期二
今日老弟在家,遂无心学习。老是挂念这小子的日常,感觉自己也染上了父母的不安。看着这小子在床上躺着玩手机,心中有着说不尽的不满和担忧,可是又没有切实的证据来证明自己对未来可怕的揣测。只怕最后摊上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Causal Inference,因为无法观测未来,从而导致本来可以避免某些结局却不得如意。
单词零零碎碎地背完花了3小时左右,虽然在认识率上有进步,但是专注度上明显下降了许多。一方面是被老弟烦心,另一方面是自己在家很难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明日阅兵,估计一上午也没有别的可以做的事情;下午能背完单词再看看书就不错了。
晚上还下载好了《彩虹六号:围攻》,开了个房间和老弟来了几局对弈,胜负无常,大比分3:2,险胜。
游戏过后已经有点头晕眼花,遂拿起《活着》阅读。故事流畅,但剧情曲折,读到最后人心情麻木,正映着标题。活着就是活着,没什么其他原因。
9月4日,星期四
昨日看阅兵,倍感振奋。今日接着学习,上午背单词,11:30参与了一个面试;下午3点又和学术顾问有个简短的会面。我发现我的时间越来越稀缺了。初级经济学告诉我们经济品的稀缺性是相对于需求的,现在我对时间的需求是逼近无限的了,真可谓争分夺秒。然而,光是背350个单词就要耗费我3个小时左右。剩下基本没有时间进行其他科目的学习了。我感觉这是一个非常低效的学习方法。或许我应该通过大量阅读英文文献来提升自己的GRE水平。
从时间上考虑,我明天应该做一套GRE模拟题,然后把生词积累下来。然后阅读经济学文献以及复习数学。数学可以不用割裂开来,毕竟GRE也要考数学。我或许更应该早起背单词,早上背1小时,晚上1小时。
计量经济学以及因果推断需要尽快复习起来,否则我没办法在空余时间做科研工作。时间非常紧迫,我有必要把思绪重新整理一遍。
对于时间安排,明天我得通过实践才能确定。
9月5日,星期五
今日完成了许多事情,但是唯独没有做GRE模拟题。早上起床后整理了逻辑学和心理学的笔记发给目前正在合作的项目。一方面是为了巩固我以前学过的内容,另一方面是秉持学术分享的精神。
单词我分为三个阶段背诵,效果还是不错的。每次1个小时,三段时间背完,一天压力也不算太大。下午的时光利用效率不算高,迷迷糊糊中浪费了很多时间,看来有必要对自己的时间进行一个测定,看看每个时间段我究竟在干什么事情。
现在回想起来,下午我好像是在整理计量经济学的内容。重新回顾笔记,我自己竟然有一些遗忘,甚至看不懂某些推论背后的原因。这一点确实令人非常难过。
考虑到RA工作和其他科研项目,或许我应该把计量经济学的复习提上日程,尽快开启这项工作,并且尽快开始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学习。相应的教科书和网络资源我已经准备就绪。
9月8日,星期一
昨夜月全食,血月高悬夜空。凌晨两点,我坐在室外,艰难地摆弄着望远镜和手机摄像头。两者需要互相平行,以确保月光能透过望远镜聚焦在摄像头的镜片里。杭州的气温很高,哪怕是深夜,空气中也还是一股燥热。在数十分钟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勉强拍到了一张具有辨识度的血月。
回家入睡,再次起床已经是10点。星期一,图书馆不开门,所以没有太多的事情要干。在家里还是按照自己的节奏看书。为了我自己的目标,我现在需要尽快复习计量经济学和因果推理的知识,因此,我开始翻阅Wooldrige的Introductory Econometrics。我这人有一个坏毛病,那就是学习过程中不思考,完全成为笔记记录的工具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知识我已经熟练掌握,但是为了笔记的完整,我还是会花时间把公式等记录下来,但实际上这对我自己的进步是毫无益处的,甚至让我养成了读书不思考的恶习。更要命的是,我似乎在学习中丧失了主体性,逐步把记录笔记这件事情当做了学习的一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此言不虚。
晚上我需要考虑到底是翻阅教科书,还是随手拿起一本拓展书籍来看。
9月9日,星期二
今日去了小河直街。果然多出去跑跑是有好处的,今天观察到了很多奇特的经济现象。比方说某珠宝店的老板并没有选择把珠宝按照市价卖出,而是在成本价的基础上往上稍稍抬了一些后卖出,且质量有所保证。毕竟是店主亲自去珍珠产地取得货。
经济学的市场均衡理论告诉我们,当市场价已经给定,任何低于这个价格出售的商家有动机上抬价格;高于这个价格的商家卖不出货。然而,既然店主没有主动上抬价格,必然有所企图。中国的商家已经不能再用西方传统的市场进行研究了。这里鱼龙混杂,竞争激烈,拉帮结派,个成市场。
这会是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一次理论冲击吗?
9月10日,星期三
上午开车去医院检查喉咙。两周前被空调吹成急性咽炎到现在还没好,雾化治疗后稍有好转,回家后却始终不见好。咳嗽断断续续,简直要命!我一直想,这或许是屋内空调的问题,但是缺乏证据。除此之外,联想到上次去买咳嗽药的经历,结合这次去医院检查的缴费等活动,我又有了一些新的经济学看法。我在想,假若一个人,在经济学里被称为劳动资本,因为财务受限或者是信息不充分,比如说缺乏对健康的了解以及不确定及时治疗对后续健康的影响,而不愿意及时就医,劳动资本对于自身生产效率和健康之间的利弊权衡是如何展开的呢?除此之外,就在我写上面一段话的时候,我突然又回忆起来。医院虽然也有着收费等类似市场的功能,但是我注意到费用单的结算往往是后置的。消费者,即病人,通常不能在就诊过程中了解到具体费用,因而很难及时在就医过程中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当然,在医院看病多少和生死有关,能保住命就是效用最大化的体现了,然而不是所有家庭都能负担得起这样的费用,生命通常也没有人们通过道德枷锁感知到的那样珍贵。
晚上闲下来花时间看英文小说,太久不看都忘了前期故事,因此决定从头来过。读的还是那一本推理小说,C. Daly King的Obelists at Sea。我感觉自己的阅读功夫略有提升,但还是没有自己预期得那样好。我希望一页最多只花一分钟,然而现实是三分钟。我还是没能改正一字一句读书的习惯,像这种虚构小说,完全可以读快一点。
得嘞,今早能早点休息了。
9月11日,星期四
对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把握我还没能彻底掌握。上午花时间艰难地读了一篇论文,下午反倒好奇某一个图片的出处花了2个小时的时间搜索而不自知。搜索无果还搞的自己精疲力尽,看书感到脑袋昏昏沉沉。
我认为十分有必要把自己的任务再规划一下,把要看的、需要的参考资料统统整理好,让自己能在不同的文献中来回穿梭,而不是在思考“自己该做什么”这个问题上浪费时间。
9月12日,星期五
今天效率不错。整理了笔记还看了会儿书。中介老师介绍了一位浙大博士生导师,看看我能不能给对方做一阵子RA,这就是networking的力量。
晚上我带着徐涵开车兜风,一路上有惊无险,毕竟好久没开车了。这是第一次自己开车去这么远的地方。
晚上拉着老弟又看了一遍《情书》。他涉世未深,情感上也没我经历的丰富,自然觉得无聊。一路顺风顺水倒也挺好,不过这样他肯定成不了伟大作家。
9月13日,星期六
上午读完了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的一篇论文。我虽然注意到了标题里的“经验证据”,然而我的脑子以及自己的风格还是和实证研究不相关。因为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仍然是带着理论的视角进行批判性地阅读,这就导致我很难全盘接受这个实证研究的理论假设。比方说户籍作为机会公平的重要因素,这在前文中就已经有人提出了这样的说法,然而本文只是提供了全新的分析视角,把机器学习的方法引入了机会公平的框架。其分析方法是非常好的,但是我总觉得这个研究有“先射箭后画靶”的感觉,甚至作者是如何从数据得到的结论进一步得出最后一章节的推论的,我暂时也没有理清楚。如果只是为了学习分析方法和行文架构,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机会。但是如果是为了精进经济学理论,我认为帮助不大。
晚上我开始沉思自己的时间安排。昨天读到了一篇文章:AI Startup Founders Tout a Winning Formula—No Booze, No Sleep, No Fun。我认为自己的时间安排还是太轻松了,没能把自己的priority搞清楚。应该把自己再逼一逼,这就要求我首先把可能需要的资料全部整理到手边,这样就不用在书柜面前犯难,出现选择困难症了。然后是给自己的娱乐方式做一下限定。手机上的视频软件估计得删个精光了,视频这种高刺激的消遣方式极容易让下午的时光快速溜走。
我还要再思考一下有没有什么比直接背单词更加高效的GRE备考策略。如果我每天专门背单词,可能得花3-4小时,但是如果去读英文文献,虽然遇到的GRE单词比较少,但是英语语感会更强。这两者应该结合一下。上午头脑最清楚的时候刷GRE真题。中午饭后稍微有点困倦,背会儿单词、读会儿小说放松一下。下午1:30或者2:00的时候开始正经学习,刷GRE数学和读文献。晚饭后再背会儿单词,读会儿论文/经济学著作/哲学书等,放松下。睡前可以再看会儿英文小说。
不过我发现自己的精力有限,今日背单词很容易出现困倦的情况。人的精力似乎和体力相关,我的体能必须跟上。为了保证学习,碳水需要少吃,多吃谷物补充糖分是上策。早起后长跑来锻炼心肺应该是比较理想的。
计划就先制定到这里,重要的是执行。这几天我一直在用时间块来记录自己的用时情况,明天开始我也会额外留心时间的去处,以便及时调整。
虽然中介老师在“认识自我”这一篇目告诉我要接纳自己的情绪,为了自己的幸福要共情自己。很可惜,我想是时候让徐瑾上线了。高效、冷静、理智、狠辣才是完成任务最需要的心态。
9月14日,星期日
今日没能很好的关注自己的时间用度。上午和博士生同学探讨了一下项目可行性,结果在查找文献方面出了点问题,一直找不到国内对于这个项目的相关研究资料。折腾了好一会儿。午饭后把Econ 482 计量经济学的笔记整理了一下,算是重新复习一遍统计学和线性回归相关的事宜。接着是模拟GRE考试。数学第一部分全对,第二部分难度陡增,起初有点不适应,导致模拟考试题目没有做完,第二部分正确率降低了很多。高斯分布下位于72%以上,得分160(分数分布130-170)。verbal考试更次,第一部分还算可以,错了三道题,时间勉强够用。第二部分的难度似乎和第一部分的正确率挂钩,难度突增,错误率和第一部分的正确率保持一致,15道题目只对了3道,而且时间也不够用。分布于60%以上,得分155。合计总分315分。
有必要针对性训练。
9月15日,星期一
今天整理了GRE模拟题的生词。早上的效率还是很可观的,但是下午过后有些事情打乱了我的复习进度,因此晚上的效率不能说非常高。总觉得还没做什么事情天就黑了。今天抽空读了一会儿推理小说,戴利·金的作品很好读,谜面也很精彩,回头我再做个解析。我抽空思考了一下人生以及资源问题。说直白点就是我缺钱,而今天不得不花钱买了点书。众所周知,我嗜书如命,然而手头上的资金以及家庭的空间总是不太够(稀缺!),因此每一次做选择总是让自己非常难受。回想起经济学课上学到的理性人假设和效用最大化,我意识到这个理论需要修正。因为选择本身就是痛苦的,选择意味着放弃,放弃就是痛苦,不会有等优选项供人选择。所以经济发展不是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做权衡取舍;而是应该突破限制条件制约,把蛋糕做的更大,大到分配失去意义。
上面一番话可能显得我没学过经济学,但这就是我面临选择后痛苦的写照。太多好书在购物车中被下架,而我又不得不仰赖各种出版社的商业决策(所谓恩惠)才能再有机会见到那些书。如果我有机会,这些书也就不会下架了。正是因为金钱已经在市场里投出了票,这些没有销路的书才会被下架,而我这种没钱的人才会如此痛苦。这让我又联想到了《我的谋杀》里的观点,经济学的视角里,“我”是不存在的。市场的决策不会注意到我的需求。